[实用新型]射流混水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17389.2 | 申请日: | 2010-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877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9 |
发明(设计)人: | 吴振一;韩成明;李旭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清华阳光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华业阳光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F5/10 | 分类号: | F04F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贺华廉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射流 混水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压控制元件,也涉及热水器的冷水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无论是太阳能热水器、电热水器或燃气热水器,在使用过程中,均存在如下两个问题:
1、用水点之前均存有一段冷水,该段冷水在正式用水时会被放掉;
2、用水点水温达到用水温度时,均需要混水,此段混水也会被放掉;
由此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目前,部分专利提出了解决上述冷水浪费的方法。
如专利200820096209.2提出的太阳能热水器热水管增压冷水装置即采用增压泵将冷水打回储热水箱的方法。专利200710043346.X提出了一种热水器冷水零浪费环路装置,该装置在冷水管路和热水管路之间增加一个循环泵,保证管路中始终有热水。该种方法的主要问题是,系统上需要增加一个增压泵,增加了系统的成本,同时也增加使用环境的噪音,虽然节省了水,但也因采用增压泵而浪费了电能。
如专利03207424.7提到的太阳能热水器冷水回收装置,是采用将上述冷水用水箱收集起来,放到储水箱内,该储水箱与座便器连接,直接将冷水用于冲厕。该方法的问题在于要求回收水箱位置高于座便器的储水箱,否则回收水箱中的水无法流到座便器的储水箱中,同时需要增加回收水箱和座便器水箱之间的互锁装置,即当回收水箱有水时,只能由回收水箱向座便器供水,当储水水箱无水时,需自动切换到有自来水供水,使系统更为复杂,可靠性差。
发明内容
本使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射流混水器,无需设置水泵即可回收水资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射流混水器,其特征在于:具有一个管体,该管体一端是主进水口,另一端是出水口,管身上设有至少一个副进水口,管内还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喇叭口,该两个喇叭口较大的一端分别与该主进水口以及该出水口相连,较小的一端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射流流道,该射流流道对应每个副进水口的位置设有一个横向引流口,以在每个副进水口处形成一个负压区。
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在该主进水口前增设一个调节阀。
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在每个该副进水口之前增加一个单向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还包括:
一种射流混水器,其特征在于:具有一个管体,该管体一端是主进水口,另一端是该出水口,管身上设有至少一个副进水口,管内还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喇叭口,该两个喇叭口较小的一端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射流流道,其中一个喇叭口较大的一端与该主进水口相连通,另一个喇叭口较大的一端朝向该出水口并与该管体的内壁之间形成一个环形引流口,该环形引流口与所有的副进水口相连通,以在每个副进水口处形成一个负压区。
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在该主进水口前增设一个调节阀。
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在每个该副进水口之前增加一个单向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还包括:
一种射流混水器,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主阀体、副进水管与混水管,该主阀体一侧设有一个主进水口,下端与该混水管密闭连接,该混水管下端设有一个出水口,该副进水管一端设有一个副进水口,另一端伸入该主阀体内并沿径向延伸有一个凸缘,该凸缘与该主阀体的内壁密接,一个前挡板固定在该主阀体内,该前挡板与该副进水管的凸缘之间间隔一定距离以形成一个副进水分水区,该凸缘上还设有至少两个射流管,该射流管内部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喇叭口,该两个喇叭口较小的一端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射流流道,其中一个喇叭口较大的一端与该主阀体内部相连通,另一个喇叭口较大的一端与该混水管相连通并与该前挡板之间形成一个环形引流口,该环形引流口与该副进水口相连通,以在该射流管附近的副进水分水区处形成一个负压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清华阳光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华业阳光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清华阳光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华业阳光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1738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