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17461.1 | 申请日: | 2010-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042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05 |
发明(设计)人: | 张存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矽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213 | 分类号: | H01R13/213;H01R13/405;H01R13/5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87 | 代理人: | 胡海国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园县龟山***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尤其是指一种利用端子本体结构将舌板与基座组装一起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一些结构较为复杂的小型连接器设计过程中,工程师们往往会将原本可一体成型的零部件先分离设计制造而后再组装于一起,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是可简化单个模具结构,二是可将分离制造后的结构以模块化的方式以搭配在同类连接器中的多种产品上使用,同时,以上的作为均是为了节约成本考虑。但是,分离后的结构又如何更好的组装于一起便成为工程师们另一个考虑的课题了;如中国专利申请第CN 200810177707号就揭露了这类型连接器结构的相关技术,在其第二实施的连接器结构中,其中的绝缘本体包括有基部和与基部分离设计的舌板,该舌板上设有可固持到基部上的卡扣机构,该卡扣机构包括位于基部上的固持部及固持部上的弹性臂,固持部与弹性臂相配合将舌板固持到基部上。业内人士应当不难看出,采用这种卡扣机构的进行安装,一是需要给两者间预留若干的装配空间,造成组装后有微小间隙,容易间生松动的现象,二是胶体的弹性臂在制造与组装过程中,会有容易断裂的可能,造成组装时不良率提升,同时若连接器的长度缩小时将不利于卡扣机构的设计。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人针对上述缺陷与不足,经过长期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创设出一种能够解决上述不足和缺陷的实用新型设计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之主要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利用端子本体结 构将舌板与基座组装固定,达到舌板与基座的结合。
本实用新型之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可简化绝缘件的设计,以降低模具的开发成本。
为达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加以实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电连接器结构,该连接器结构至少包括有绝缘本体、第一端子及遮蔽壳体;其中,绝缘本体又包括分离设计的基座及舌板,该舌板与第一端子经组合成一体成型,所述基座上设有与第一端子等数目的固持槽;该第一端子在伸出舌板后端部的适当位置上具有一卡制部,当舌板与基座装配时,该卡制部与基座间产生抵顶,将舌板与基座保持组装定位。
所述第一端子是由金属冲制而成,与舌板一体成型。其包括:前方的平板状的第一接触部,该第一接触部露出在舌板的第一容槽内,以供与对接连接器接触,伸出于舌板后端面的卡制部和尾端的第一焊接部,该卡制部的位置距离应当是足可在装配中能与基座保持在最佳的干涉位置上的,该卡制部在至少在一个方向上具有一最大尺寸,该最大尺寸是大于固持槽的尺寸,以便和固持槽在一个方向上形成干涉而固持。
在装配过程中,已与第一端子成型好的舌板从前端插入基座并被安置在装配槽内,在这过程中,该第一端子自尾部插入固持槽并伸出于基座后端面,而其上的卡制部与基座的固持槽抵顶干涉,使舌板与基座在至少一个方向上于装配槽内保持无间隙的接触而达到固定,同时,定位块和固持槽相配合,以进一步防止舌板产生松动的现象。
相较于现有技术,通过利用上述结构的电连接器,一是可以使得舌板与基座间形成无间隙的接触,提升了产品的质量;二是简化了产品结构,节省了产品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舌板与基座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舌板与基座组后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舌板与基座组后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舌板与基座另一组后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外观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具体实施例的局部外观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具体实施例的局部另一外观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具体实施例的舌板与基座组后剖视图。
在上述附图中:
100-电连接器
11-舌板 111-第一容槽
112-第二容槽 113-定位块
12-基座 121-前端面
122-装配槽 123-固持槽
124-插置槽 125-定位槽
13-导正块 2-第一端子
21-第一接触部 22-卡制部
23-第一焊接部 3-第二端子
31-第二接触部 32-定位部
33-第二焊接部 4-遮蔽壳体
41-上顶壁 42-下底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矽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矽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1746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妇科输液架
- 下一篇:一种脑室腹腔分流管定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