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阳极精炼炉加料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17559.7 | 申请日: | 2010-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298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2 |
发明(设计)人: | 姚素平;袁剑平;刘庆华;廖文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B15/14 | 分类号: | C22B15/14;F27D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30002***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阳极 精炼炉 加料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阳极精炼炉,尤其是涉及一种阳极精炼炉加料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阳极精炼炉的加料口都设在炉体顶端。需要采用连续进料进行阳极精炼的炼铜厂,如加料口设置在炉体顶端,加料的同时烟气从加料口排出,上方需要设置结构复杂、造价高的集烟罩,而且加料口和集烟罩缝隙会吸入大量冷风,造成排出的烟气量大,同时稀释了烟气成分,降低了烟气温度,不利于烟气余热回收和烟气处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弥补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阳极精炼炉加料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阳极精炼炉加料设备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解决。
这种阳极精炼炉加料设备,包括加料口和设置在阳极精炼炉与吹炼炉之间的连接溜槽。
这种阳极精炼炉加料设备的特点是:
所述加料口用支架固定设置在阳极精炼炉一端墙上部,随同阳极精炼炉倾转。
所述加料口与吹炼炉放铜口之间的高度差至少为1m,且与所述连接溜槽对接。
本实用新型的阳极精炼炉加料设备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予以解决。
优选的,所述加料口与吹炼炉放铜口之间的高度差为1~3m。
所述加料口固定设置的阳极精炼炉端墙,与阳极精炼炉排烟口固定设置的阳极精炼炉端墙是相互分开的两个端墙,所述排烟口直接与后续烟气处理系统的入口对接。
所述后续烟气处理系统是余热回收锅炉、喷雾冷却器和二次燃烧室中的一种。
本实用新型的阳极精炼炉加料设备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予以解决。
所述加料口由钢板焊接而成,内衬耐火材料。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设备将阳极精炼炉的加料口与排烟口分别设置在阳极精炼炉的两个端墙上,不采用集烟罩结构,造价低,且避免集烟罩漏风,排出的烟气量小,温度高,有利于回收余热和后续处理。本实用新型设备结构简单,造价低,操作安全,可避免高温熔体的高空吊运,炉体密闭性好,漏风少,有利于烟气余热回收及后续烟气处理,特别适合用于采用铜连续吹炼工艺的铜冶炼厂。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设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并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一
一种用于采用铜连续吹炼工艺的阳极精炼炉加料设备,包括阳极精炼炉2的加料口3、排烟口1,和设置在阳极精炼炉与吹炼炉之间的连接溜槽4。加料口3与吹炼炉放铜口之间的高度差为2m,且与连接溜槽4对接。
加料口3由钢板焊接而成,内衬耐火材料,用支架固定设置在阳极精炼炉2一端墙上部,与阳极精炼炉2排烟口1固定设置的阳极精炼炉2端墙是相互分开的两个端墙,加料口3随同阳极精炼炉2倾转。排烟口1直接与后续烟气处理系统的入口对接。后续烟气处理系统是余热回收锅炉。
本具体实施方式一设备的加料方法是:
经吹炼炉吹炼后的热态粗铜,由吹炼炉放铜口排出,通过吹炼炉与阳极精炼炉2之间的连接溜槽4,利用高度差从阳极精炼炉2加料口3处自流入阳极精炼炉2内进行精炼。精炼过程中产生的烟气,由阳极精炼炉2的排烟口1排出,进入余热锅炉进行后续烟气处理。
具体实施方式二
与具体实施方式一基本相同,区别在于精炼过程中产生的烟气,由阳极精炼炉2另一端侧墙的排烟口1排出,进入喷雾冷却器进行后续烟气处理。
具体实施方式三
与具体实施方式一基本相同,区别在于精炼过程中产生的烟气,由阳极精炼炉2另一端侧墙的排烟口1排出,进入二次燃烧室兑冷风冷却进行后续烟气处理。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做出若干等同替代或明显变型,而且性能或用途相同,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由所提交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专利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1755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