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结构后浇带的可调装配式钢结构临时构造支撑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19187.1 | 申请日: | 2010-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303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2 |
发明(设计)人: | 柴如飞;严琦;楼云仙;叶兆平;陈杰俊;蔡勤;张维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5/04 | 分类号: | E04G25/04;E04G21/02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徐关寿 |
地址: | 3100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结构 后浇带 可调 装配式 钢结构 临时 构造 支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建材、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结构后浇带的临时可调式钢结构构造支撑。
背景技术
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板(包括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后浇带是既可解决沉降差又可减少收缩应力的有效措施。
目前我国建筑领域结构设置后浇带较为普遍,结构混凝土浇筑完毕后至后浇带封闭期间(一般需主体结顶后60~90天),前后周期较长。传统的后浇带支撑体系在混凝土达到强度后仍还普遍使用钢管承重架或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砖柱等,其存在的不足之处为:钢管支撑造成的材料用量大、耗时长,混凝土构造柱、砖柱支撑受力不合理、材料浪费、施工不便所产生凿出人工费用较多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搭拆方便、强度高、刚度高、可重复使用的用于结构后浇带的可调装配式钢结构临时构造支撑。
一种用于结构后浇带的可调装配式钢结构临时构造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装配式钢结构临时构造支撑从上至下包括:至少一个构造钢管桁架标准节、一个钢板底座和一个可调式底托,构造钢管桁架标准节通过焊接在钢板底座上的碗扣式连接件与钢板底座相连,钢板底座焊接于可调式底托之上。
为了保证构造钢管桁架标准节的整体稳定性,所述构造钢管桁架标准节由同一型号钢管进行剖口交叉满焊而成,多个构造钢管桁架标准节之间通过碗扣式连接件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钢板底座是厚度为20mm的正方形或长方形钢板,长宽尺寸可以是280×280、280×400、400×400、400×520或520×520(单位:mm)。
本实用新型在钢板底座上满焊碗扣式连接件,(间距:240×240、240×360、360×360、360×480或480×480,高度:100~300,单位:mm),碗扣式连接件上套入构造钢管桁架标准节(高度h:300~500,截面尺寸a×b:240×240、240×360、360×360、360×480或480×480),钢板底座焊接于可调式底托(可调范围≤300)之上,可调式底托下部为20mm厚钢板(尺寸与钢板底座相同)。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以根据楼层高度来增减构造钢管桁架标准节的个数、以及通过调节可调式底托,准确调整临时构造支撑的高度,以满足施工要求。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安装方便、可重复使用、便于操作和搬运、强度高、刚度高等优点,能有效克服后现有技术浇带支撑过程中包括质量、技术、经济上存在的缺陷。
为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和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状态下的示意图。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介绍。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结构后浇带的可调装配式钢结构临时构造支撑,从上至下包括:多个构造钢管桁架标准节1、一个钢板底座2和一个可调式底托3。
其中,钢板底座2厚度为20mm的正方形钢板。构造钢管桁架标准节1通过焊接在钢板底座2上的碗扣式连接件4与钢板底座2相连,钢板底座2焊接于可调式底托3之上。
构造钢管桁架标准节1由同一型号钢管进行剖口交叉满焊而成,多个构造钢管桁架标准节之间通过碗扣式连接件4相连接。
应当指出的是,可调装配式钢结构临时构造支撑材质和比例大小的变化均认为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变形,均应认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1918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