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休克输液辅助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23621.3 | 申请日: | 2010-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924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05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辉;张坚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建辉 |
主分类号: | A61M5/14 | 分类号: | A61M5/14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事务所 32228 | 代理人: | 聂汉钦 |
地址: | 21406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休克 输液 辅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休克输液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休克状态下病人的外周静脉管壁塌陷而常常无法建立输液通道,给急救造成了困难。影响了急救效果和预后。目前国内外各大小医院解决休克病人补液难的问题,只能靠派有经验的护士参与急诊,存在很多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另外遇到危急病人静脉穿不进时,也有电话请求麻醉医生帮助进行深静脉置管的,但医生到达现场一般要5分钟以上,置管也要十分钟左右,甚至有值班麻醉医生正在手术走不出的情况,此外如果遇到院外急救的情况,则因为环境复杂、时间紧迫、人手紧缺,使得输液急救更为困难。
现有技术中,也有一些应对休克输液困难的方法及装置,但存在并发症多、成本较高等情况,对医护人员的技能要求也较高,即使用时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不利于急救治疗,难以推广普及。
发明内容
申请人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公开了一种休克输液辅助装置,操作简便、成本低,能有效的辅助休克情况下的输液。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包括三个充气囊和一个充气装置,三个充气囊相互之间通过布连接条连接,充气囊表面设置固定粘连带以及活动粘连带,充气装置包括充气球,充气球通过皮管与充气囊连接。
进一步地,充气囊的材质为聚胺酯;所述三个充气囊中的一个为扇形。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无并发症,使得医护人员无需特殊经验即可在3分钟内基本完成休克病人四肢2~3路静脉通道的建立,满足休克病人快速建立多个通道静脉输液的急救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充气囊的扇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本实用新型包括三个方形的充气囊1,充气囊1的材质为聚胺酯,质量轻、经久耐用,各充气囊1之间通过布连接条3连接,各充气囊1上分别设置固定粘连带2和活动粘连带4,固定粘连带2连接在充气囊1表面中间段,活动粘连带4的一部分连接在充气囊1表面的边缘,剩余部分可伸出充气囊1,充气囊1连接有一段皮管8;本实用新型还设置充气装置,其包括充气球6,充气球6连接球阀5以及压力表7,球阀5连接有一段皮管10,皮管8和皮管10的一端分别设置快速接头9。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最左端的充气囊1通过固定粘连带2和活动粘连带4绑于肘上区,剩余两个充气囊1绑于肘部以下,将前述充气装置的皮管10通过快速接头9依次连接各充气囊1的皮管8并遂个加压充气,使血管内有限的静脉血汇聚在需穿刺部位的静脉(前臂或肘部),使该段血管暴露充分利于穿刺。当充气囊1需要放气时,将前述充气装置的皮管10通过快速接头9依次连接各气囊1的皮管8,然后旋开球阀5,即可实现快速放气。见图2,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充气囊1-1可为扇形,可适应下肢的造型,使用原理同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快速接头9为公知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建辉,未经陈建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236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