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26339.0 | 申请日: | 2010-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686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15 |
发明(设计)人: | 潘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及其 导电 端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在通信领域内的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背景技术】
目前,在通信领域内,业界通常采用相互配合的公、母连接器来实现数据的高速传输。一般情况下,公连接器设有平板状的导电端子,而母连接器设有与平板状的导电端子相接触的分叉状端子。公、母连接器互配时,业界通常有两种方式,即宽边耦合及窄边耦合。
2008年6月24日公告的美国专利第7,390,219号就揭示了一种窄边耦合的母连接器。该母连接器设有大致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分叉状接触部及位于分叉状接触部内的收容槽。所述接触部设有暴露于收容槽内且用以与公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相抵压的接触面,以实现窄边耦合。
然而,这种结构的接触部无法与公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相抵压,以实现宽边耦合。因此,现有技术中的母连接器的使用方式受到一定的限制。
所以有必要设计出一种新型的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兼容宽边耦合与窄边耦合的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至少一个导电端子模组,所述导电端子模组包括绝缘块及固定在绝缘块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延伸出绝缘块的分叉部,所述分叉部包括第一臂部、第二臂部及位于第一臂部与第二臂部之间的收容槽;所述第一臂部与第二臂部分别设有暴露于收容槽内的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并且所述第一臂部设有第三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形成用以夹持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的第一接触区,所述第三接触面形成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侧向抵压的第二接触区,所述第一接触区与第二接触区选择性地与对接端子接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导电端子,包括第一臂部、第二臂部及位于第一臂部与第二臂部之间的收容槽;所述第一臂部与第二臂部分别设有暴露于收容槽内的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并且所述第一臂部设有第三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形成用以夹持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的第一接触区,所述第三接触面形成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侧向抵压的第二接触区,所述第一接触区与第二接触区选择性地与对接端子的不同表面相接触。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接触区与第二接触区选择性地与对接端子接触,能够满足与对接连接器的宽边耦合及窄边耦合两种配合方式,极大地改善了电连接器及导电端子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模组的侧视图,其中导电端子用以夹持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以实现窄边耦合。
图5是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模组的俯视图,其中导电端子用以侧向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相抵压以实现宽边耦合。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及图2揭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其包括绝缘本体1及左右并排地安装于绝缘本体1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模组2。如图1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对接面11、与对接面11相对的安装面12、及贯穿对接面11与安装面12的若干导电端子收容槽13。
所述导电端子模组2由后向前安装于绝缘本体1上。每一个导电端子模组2包括绝缘块21及固定在绝缘块21上的若干导电端子22。所述导电端子22大致位于竖直平面内。每一个导电端子22包括镶埋于绝缘块21的中间部(未图示)、自中间部向前延伸且突出绝缘块21的分叉部24、及自中间部向下延伸且突出绝缘块21的尾部25。所述分叉部24包括第一基部26、第二基部27、及分别自第一基部26与第二基部27向同一侧突出并向前延伸的第一臂部28与第二臂部29。所述第一臂部28与第二臂部29之间形成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3的收容槽20。所述第一基部26与第二基部27之间形成有一个狭槽260,所述狭槽260的高度大于收容槽20的最小高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263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