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旋转式环空测试绳帽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31087.0 | 申请日: | 2010-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023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刘庆革;王启波;彭文江;司彬;郑德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7/01 | 分类号: | E21B47/01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李玉明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 式环空 测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油井环空测试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钢丝携带井下仪器测试施工,是一种钢丝与下端测试仪器之间的连接专用工具。
背景技术
目前,在油田井下环空测试中,经常采用钢丝携带仪器下井。由于打开或收回钢丝时,钢丝长度发生变化,钢丝的一端会旋转,钢丝携带的仪器也要跟随旋转。钢丝旋转造成井下仪器摆动、碰撞井壁,测试仪器损坏问题;或钢丝产生较大的扭力拉伤钢丝的问题;或起下过程中或解卡过程中由于钢丝转动失灵而导致仪器从绳帽处倒扣脱落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旋转式环空测试绳帽,能连接井下测试仪器,钢丝旋转时仪器不会跟随旋转,并且能减少绳帽在发生碰撞时对钢丝造成的剪切损伤。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旋转式环空测试绳帽,主要由锥形紫铜套、绳帽主体、上档片、滚珠、下档片和孔用弹性挡圈组成,绳帽主体为圆柱体形,绳帽主体下端中心孔有内螺纹,绳帽主体下端能连接测试仪器。其特征在于:绳帽主体的顶部外壁为圆锥面,绳帽主体上端有中心孔。在绳帽主体上端固定有锥形紫铜套。锥形紫铜套有中心孔,绳帽主体上端中心孔与锥形紫铜套中心孔联通,钢丝能通过绳帽主体中心孔和锥形紫铜套中心孔。锥形紫铜套能保护钢丝不被绳 帽主体磨损。在绳帽主体下部中心孔内固定有环形上档片和环形下档片,环形上档片和环形下档片的相对平面上有环形凹槽,在环形上档片和环形下档片的环形凹槽内有滚珠,在下档片的下部有孔用弹性挡圈,孔用弹性挡圈将上档片、滚珠和下档片固定在绳帽主体下部中心孔内。
为了使用方便,所述的绳帽主体的外壁上有外六方形扳手槽。
简述旋转式环空测试绳帽使用过程。参阅图1。在进行环空测试时,首先将钢丝1穿过随仪器一起下井的防喷管堵头,钢丝1穿过锥形紫铜套2、上档片4和下档片6,进入绳帽主体3,然后在钢丝1的端部打绳结7,并在绳结7内穿螺丝提高绳结环的抗拉脱能力,通过绳帽主体3下端螺纹8与测试仪器或井下工具连接。测试仪器或井下工具吸入井内,当遇到测试仪器发生缠卡并转动井口时,钢丝旋转灵活,从而避免产生较大的扭力拉伤钢丝。在仪器起下过程中或解缠解卡过程中,旋转式环空测试绳帽能避免钢丝打结在受拉状态下转动失灵而导致测试仪器从绳帽主体3下端螺纹8处倒扣脱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旋转式环空测试绳帽,能连接井下测试仪器安全下井,钢丝旋转时仪器不会跟随旋转,并且能减少绳帽在发生碰撞时对钢丝造成的剪切损伤。达到提高了工作效率,消除了安全隐患的目的。该绳帽具有结构简单、实用性强,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旋转式环空测试绳帽结构剖面示意图。是钢丝穿过锥形紫铜套、绳帽主体和旋转装置后,绳结和纲丝能自由旋转的示意图。
图中,1.钢丝,2.锥形紫铜套,3.绳帽主体,4.上档片,5.滚珠,6.下档片,7.绳结,8.螺纹,9.孔用弹性挡圈,10.扳手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以一个以直径2.2毫米钢丝穿过一个外径为22毫米的旋转式环空测试绳帽为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旋转式环空测试绳帽,主要由锥形紫铜套2、绳帽主体3、上档片4、滚珠5、下档片6和孔用弹性挡圈9组成。绳帽主体3为圆柱体形,绳帽主体3外径22毫米。绳帽主体3下端中心孔有M12的内螺纹8。绳帽主体3的顶部外壁为圆锥面,绳帽主体3上端有2.5毫米的中心孔。在绳帽主体3上端固定有锥形紫铜套2。锥形紫铜套2有2.5毫米的中心孔,绳帽主体3上端中心孔与锥形紫铜套2中心孔联通。在绳帽主体3下部中心孔内固定有一个环形上档片4和一个环形下档片6,环形上档片4和环形下档片6的相对平面上有环形凹槽,环形上档片4和环形下档片6的厚度均为4毫米。在环形上档片4和环形下档片6的环形凹槽内有一周滚珠5,在下档片6的下部有孔用弹性挡圈9,孔用弹性挡圈9将上档片4、滚珠5和下档片6固定在绳帽主体3下部中心孔内。对绳帽主体3内部进行抛光处理,确保光滑。绳帽主体3的外壁上有外六方形扳手槽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310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