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总有机碳分析仪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32464.2 | 申请日: | 2010-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285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发明(设计)人: | 章晓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章晓玲 |
主分类号: | G01N27/06 | 分类号: | G01N27/06;G01N27/10 |
代理公司: |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11 | 代理人: | 吴继道 |
地址: | 325024 浙江省温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 分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分析仪,尤其是一种总有机碳分析仪。
背景技术
目前,世界各地的地面水污染皆以有机物污染为主,有机污染物对水体中水生生物的影响主要通过其毒性及溶解氧减少的形式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若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过多将直接影响水体的质量,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造成危害,因此水和废水的监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由于水中有机物质总量的综合指标以碳含量来表示,故对水体中总有机碳含量的检测则日益引起关注。现有的总有机碳分析仪是将水溶液中的有机碳氧化为二氧化碳,并且测定其含量,同时利用二氧化碳与总有机碳之间碳含量的对应关系,从而对水溶液中总有机碳进行定量测定。其应用范围很广:如污水处理行业对水处理后的水质的检测、电子行业用介质中的杂质和有机碳含量的检测、制药用水、纯净水、纯化水、注射用水、去离子水中微量总有机碳含量(浓度)的检测。
按工作原理分,目前普遍采用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和电导法来测定水中总有机物的含量。其中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法能将水样中有机物全部氧化,可以很直接地用来表示有机物的总量,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只需一次性转化、流程简单、重现性好,但是其仪器体积较大、测量时间长、灵敏度低、制造成本较高,对TOC分析仪的推广和使用带来较多的不利因素。电导法则是通过分析仪内的电极来测定水的电导率,从而推断出水中总有机物的含量的一种方法,然而采用该方法的分析仪尽管各有千秋,但是均存在不同的问题,或结构较复杂,或使用较不方便,或者功能单一等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合理、操作简单、灵敏度高、以及性能稳定的总有机碳分析仪。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总有机碳分析仪,包括机壳、以及安设于机壳内的第一检测机构、第二检测机构、控制系统和蠕动泵,其特征是:所述机壳上设有进液口和排液口,进液口与第一检测机构和第二检测机构通过三通连接,三通管包括有接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进液口与三通的接口连通,第一检测机构包括有相互串联的第一螺旋管和第一电导电极,螺旋管与三通的第一出口连通,第一电导电极延伸出导管并安设于蠕动泵上并与排液口导通,第二检测机构包括有氧化发生装置、以及相互串联的第二螺旋管和第二电导电极,氧化发生装置安设于第二螺旋管处,第二螺旋管与三通的第二出口连通,第二电导电极延伸出导管并安设于蠕动泵上并与排液口导通,第一电导电极和第二电导电极分别与控制系统电联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总有机碳分析仪结构合理、性能稳定,可由控制系统自动控制蠕动泵的启动或停止,使其操作更加简单,且电导电极反应灵敏度高,提高自身的测定敏感度。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三通的第一出口至第一电导电极的管线距离等于三通的第二出口至第二电导电极的管线距离。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三通至第一电导电极和第二电导电极的管线距离均相等,即三通进入的被测液输送到相应电导电极时均为同一横截面的上的被测液,如此则保证了所测数据为同一段的被测液,也即提高了检测的精确度。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电导电极和第二电导电极结构均包括有相互套合的正、负极板,其中设于内部的极板为内极板,套设于内极板外的为外极板,内极板与外极板之间设有套管,该套管的外周面上开设有穿透该套管的螺旋状介质流动通道,内极板的外周面与该套管的内周面之间呈密封配合,外极板的内周面与该套管的外周面之间呈密封配合,外极板上的介质进入端及介质流出端分别与套管上的螺旋状介质流动通道导通。其中,所述内极板为中空桶体,其内设有插孔,内极板通过插设于其插孔内并与插孔呈过赢配合的压杆与套管构成紧贴密封,所述套管的介质流动通道包括有启始端及终端,外极板上的介质进入端与套管介质流动通道的启始端导通,其介质流出端与套管介质流动通道的终端导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极板与外极板之间的介质流动流道呈螺纹状设于一套管上,介质流动流道呈螺旋状设置使其在有限的空间里延长了距离,即在相同的电极面积之内,使介质流动流道延长,保持了电导常数K值的值数,即使电导常数K值值数较小,也无需增加电极体积,使电极的整体体积变小,从而节约了生产成本、缩小了放置空间。其中,压杆与内极板的涨紧配合,使得内极板的外周面能够与套管的内周面形成紧密的贴合,从而构成内极板与套管之间的密封;外极板上的介质进入端与套管介质流动通道的启始端导通,其介质流出端与套管介质流动通道的终端导通则是为了最大的延伸介质的流动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章晓玲,未经章晓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3246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六氟化硫电气设备综合评估装置
- 下一篇:织物吸水性测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