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热水器的进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34000.5 | 申请日: | 2010-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244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发明(设计)人: | 叶远璋;何焯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高明万和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9/00 | 分类号: | F24H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524 广东省佛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热水器 进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电热水器的进水装置。
背景技术:热水输出率是测试电热水器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单位容量电热水器内的出热水量越多,则热水输出率越高。为提高电热水器的热水输出率,现有的普通电热水器的进水管一般安装有进水装置,使从电热水器进水管进入的冷水向下或倾斜向下喷射,从而提高热水器的热水输出率。但这些进水装置都要通过内胆的缸口从内胆内部安装到进水管,因此,安装时,操作者必须把手和操作工具伸进内胆,这不仅不利于操作者观察和操作,而且操作工具容易与内胆产生碰撞,损坏内胆的瓷面。为了克服以上缺陷,对电热水器的进水装置进行了研制。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电热水器的进水装置,它能有效地在保证电热水器的热水输出率高的前提下,安装方便,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外管和内管,外管进水端设置有外管进水口,外管出水端的顶端封闭,外管出水端的侧壁设置有外管出水口,外管出水端穿进电热水器进水管伸入到电热水器内胆,内管进水端设置有内管进水口,内管出水端设置有内管出水口,内管外壁与外管内壁之间设置有通水间隙,通水间隙连通外管出水口与内管出水口,外管出水口位于内管出水口的下方。
所述外管出水端的最大径向尺寸小于或等于电热水器进水管的最小内径尺寸。
所述外管出水口中心线与水平线的夹角范围为0°~40°。
所述夹角范围为5°~30°,外管出水口向下倾斜。
所述外管和内管轴向相套,外管进水端的外壁设置有紧贴电热水器进水管内壁的外管凸棱,内管进水端的外壁设置有紧贴外管内壁的内管凸棱,外管与电热水器进水管过盈配合,内管与外管过盈配合。
所述外管进水端外壁设置有外管凸缘,外管凸缘上端面与电热水器进水管进水端的管口相顶;内管进水端外壁设置有内管凸缘,内管凸缘上端面与外管的外管进水口相顶。
所述外管与内管之间设置有T形套,T形套设置有中心水道,内管的进水端套进中心水道,内管凸缘为T形套的肩台。
所述外管凸棱、内管凸棱、外管凸缘、内管凸缘均为圆环状。
所述内管的内径为5~15mm,各外管出水口的轴截面的总面积、通水间隙的水平截面的面积均不小于内管的内圆面积。
所述外管、内管由塑料、金属、陶瓷、混合材料中的任一种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同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
1、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在外内管组合的结构,使外管的出水方向向下倾斜,降低外管的出水对内胆中分层的冷热水产生的冲击和扰动,扩大了冷水的推力作用范围,而且它还能从电热水器外部直接通过电热水器进水管安装至电热水器内胆,故它能有效地在保证电热水器的热水输出率高的前提下,安装方便,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图1中的箭头表示水流方向,虚线表示水的推力作用范围。本实用新型中各零部件的进水端是指零部件进水口所在部位及出水口以下的部位,出水端是指零部件出水口所在部位及出水口以上的部位。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电热水器进水装置包括由塑料、金属、陶瓷、混合材料中的任一种材料制成的外管1和内管2。外管1出水端的最大径向尺寸小于或等于电热水器进水管的最小内径尺寸,使外管1的出水端能穿进电热水器进水管伸进到电热水器内胆,外管1进水端设置有外管进水口11,外管1出水端的顶端封闭,外管1出水端的侧壁圆周均匀设置有外管出水口12,外管1内设置有内管2。内管2进水端设置有内管进水口21,内管2出水端的顶端或侧壁设置有内管出水口22。内管2沿轴线方向套置于外管1内,并与外管1互相固定。内管2外壁与外管1内壁之间设置有通水间隙3,通水间隙3连通外管出水口12与内管出水口22。外管出水口12可以全部位于内管出水口22的下方,如图4、图5、图6所示,也可以大部分位于内管出水口22的下方,如图3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高明万和电气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高明万和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340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六氟化硫设备现场测量尾气回收装置
- 下一篇:利于溅镀导通薄膜的塑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