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散热器导风结构及其散热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34600.1 | 申请日: | 2010-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048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林胜煌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467 | 分类号: | H01L23/467;H01L23/367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 11265 | 代理人: | 叶树明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器 结构 及其 散热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器导风结构及其散热模块,尤其指一种具有多侧出风特性的散热器导风结构及其散热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集成电路的体积亦逐渐缩小,而为了使集成电路能处理更多的数据,相同体积下的集成电路,已经可以容纳比以往多上数倍以上的计算组件,当集成电路内的计算组件数量越来越多时,计算组件工作时所产生的热能亦越来越大,以常见的中央处理器为例,在高满载的工作量时,中央处理器的散发出的热度,足以使中央处理器整个烧毁,因此,集成电路的散热装置成为重要的课题。
见图1,是现有技术的散热模块的立体组合图,所述散热模块1由一个风扇11及一个散热器12相互搭配所组成,风扇11对接于散热器12的一侧,散热器12具有多个散热鳍片121,散热鳍片121间都具有一个散热流道122,所述风扇11具有一个出风侧111,出风侧111与散热流道122对接。
散热鳍片121间的散热流道122两端呈开放状,当风扇11运转时强制引导散热气流2对散热器12进行散热时,散热气流2由出风侧111进入散热流道122间,并由散热流道122两端排出散热流道122,来达到散热的目的;但风扇11所引导的散热气流2仅可由散热器12两侧排出,散热效率有限,容易令热量囤积于散热器12而造成积热,大幅降低散热效能,且仅可对单一热源作散热致使散热效率低;所以现有技术具有下列缺点:
1.散热效率低;
2.容易积热;
3.散热效能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提供一种具有多侧出风的散热器导风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多侧出风特性的散热器导风结构的散热模块。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器导风结构,包括:一个散热器具有多个散热鳍片及一个受风侧,每两个鳍片间具有一个散热流道与受风侧连通,且散热鳍片具有第一散热鳍片及第二散热鳍片分置于该散热器相对两外侧,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凸伸出第一延伸端,所述第二散热鳍片凸伸出第二延伸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器导风结构的散热模块,包括:一个散热器、一个风扇;所述散热器具有多个散热鳍片及一个受风侧,每两个鳍片间具有一个散热流道与受风侧连通,且散热鳍片具有第一散热鳍片及第二散热鳍片分置于该散热器相对两外侧,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凸伸出第一延伸端,所述第二散热鳍片凸伸出第二延伸端;所述风扇对接于该散热器的受风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散热模块的立体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散热器的实施例一的立体示意图;
图2b是本实用新型散热器的实施例一的俯视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散热器导风结构的实施例二的立体图;
图3b是本实用新型散热器导风结构的实施例二的俯视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散热模块的实施例一的立体分解图;
图4b是本实用新型散热模块的实施例一的立体组合图;
图4c是本实用新型散热模块的实施例一的右侧视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散热模块的实施例二的立体分解图;
图5b是本实用新型散热模块的实施例二的立体组合图;
图5c是本实用新型散热模块的实施例二的右侧视图
图中:
散热器3
散热鳍片31
第一散热鳍片311
第一延伸端3111
第一导风翼3112
第二导风翼3113
第二散热鳍片312
第二延伸端3121
第三导风翼3122
第四导风翼3123
受风侧32
散热流道33
第一导风槽34
第二导风槽35
吸热部36
散热部37
散热模块4
热管5
风扇6
气流61
发热单元7
具体实施方式
按照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示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见图2a、2b,是本实用新型散热器导风结构实施例一的立体图及俯视图,所述散热器导风结构,包括:一个散热器3,散热器3具有多个散热鳍片31及一个受风侧32,每两个相邻散热鳍片31间具有一个散热流道33,散热流道33连通受风侧32,散热鳍片31具有第一散热鳍片311及第二散热鳍片312分置于散热器3相对两外侧,第一散热鳍片311凸伸出一个第一延伸端3111,第二散热鳍片312凸伸出一个第二延伸端31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3460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聚光杯模组
- 下一篇:一种芯片拾取转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