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修复式单件植牙体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35141.9 | 申请日: | 2010-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596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16 |
发明(设计)人: | 陈俊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俊龙 |
主分类号: | A61C8/00 | 分类号: | A61C8/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39 | 代理人: | 孙刚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修复 式单件植牙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单件植牙体(one piece implant)的创新结构设计,尤指一种可修复式单件植牙体。
背景技术
传统的植牙手术是将一植牙体(implant)埋入患者牙床内之后,再在植牙体上方以螺丝组合一支台架(abutment),待伤口愈合后,在支台架上组装一牙冠,以完成植牙手术。
现在已有一种单件植牙体(one piece implant)的设计,其将支台架与植牙体一体成型,以方便一次即完成植牙体及支台架的植入手术。
另,目前的冠柱及冠心(Post and core)制作技术已被应用于牙科手术中,一般在因牙齿结构损坏、腐烂、或断裂导至没有足够的牙齿结构适当的组装牙冠时,利用冠柱及冠心制作技术而可修复牙齿结构,以利牙冠组装。但此一冠柱及冠心(Post and core)制作技术尚无应用于植牙的植根结构中。
而单件植牙体再装置牙冠后,在长期使用或不当使用下,有时支台架会发生断裂,使得牙冠脱离牙床,不能再使用。此时必需将残留在牙床内的植根拔出,重新组装;在这样的情形下,更易造成植牙失败。此一问题点,实有待改善。
发明内容
缘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修复式单件植牙体,其能方便的在支台架断裂时进行冠柱及冠心制作技术修复支台架,从而提高植牙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修复式单件植牙体,包括:
一植根部,其下方具有一可攻入牙床内的粗螺纹部,并在该粗螺纹部上方形成一细螺纹部;及
一支台架,一体连接于该植根部的细螺纹部上方,并在该支台架上方装置一牙冠;
其特征在于;自该支台架顶面垂直向下开设一在该支台架发生断裂时利用其空间进行冠柱及冠心制作技术且在内埋入一根柱钉以将该断裂的支台架修复的通孔,该通孔底部延伸至接近该植根部的底端。
其中,该植根部粗螺纹部外具有多个螺旋切槽,该螺旋切槽边缘形成有在植入牙床时将该牙床内的骨头组织切割并使切割下的骨头组织向牙床内推送的切割边缘。
通过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藉由单片植牙体内部开设的通孔,并利用冠柱及冠心制作技术,而可将断裂的支台架修复,远较习知的单件植牙体使用效果为佳。
以下,将依据图面所示的实施例而详加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及使用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代表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代表本实用新型的平面视图,
图2A代表图2中沿A A的剖面视图,
图3代表本实用新型植入牙床的示意图,
图4代表本实用新型装置牙冠的示意图,
图5代表本实用新型支台架断裂的示意图,
图6代表本实用新型以冠柱及冠心制作技术修复的示意图,
图7代表本实用新型修复后装置牙冠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修复式单件植牙体10,其主要具有一植根部11,该植根部11下方具有一可攻入牙床20内的粗螺纹部111,并在该粗螺纹部111上方形成一细螺纹部112,粗螺纹部111外具有多个螺旋切槽113,该螺旋切槽113边缘形成切割边缘113a。
支台架12一体连接于植根部11的细螺纹部112上方,其表面设有多道凸肋121,并可在其上方用以装置一牙冠30,如图4所示。
参见图2A,本实用新型主要自支台架12顶面垂直向下开设一通孔13,该通孔13底部延伸至接近植根部11的底端。
在使用时,如图3所示,可高速将植根部11旋转攻入牙床20内,由于螺旋切槽113边缘形成切割边缘113a可将牙床20内的骨头组织切割,并使切割下的骨头组织向牙床20内推送,如图中箭头所示,如配合鼻窦膜推高手术,则可使切割下的骨头组织推入被推高的鼻窦膜空间内。利用螺旋切槽113的设计,可在植入时,同时将补充的骨粉塞入,藉螺旋切槽113的推送而充填于植根部11的周围,以形成稳定的结构。
当植入伤口愈合后,即可如图4所示,在支台架12外装置一牙冠30,完成植牙手术。
参见图5,在长期使用或不当使用牙冠30下,有时支台架11会发生断裂,使得牙冠30脱离牙床20。此时,如图6所示,可以在通孔13所形成的空间进行冠柱及冠心(Post and core)制作技术,在通孔13内埋入一根柱钉14以将断裂的支台架12修复。再如图7所示,将牙冠30装置回支台架12上,以完成修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俊龙,未经陈俊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3514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