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桩基础工程灌桩用导管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38991.4 | 申请日: | 2010-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018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郭纳城;郭振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振国 |
主分类号: | E02D5/38 | 分类号: | E02D5/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14010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桩基础 工程 灌桩用 导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桩基础工程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桩基础工程灌桩用导管。
背景技术
目前,桩基础工程灌桩用导管是通过丝扣连接,内部结口用圆截面胶圈受力冷挤压而封闭接口的一种导管。由于操作上及胶圈本身质量的原因等因素,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因胶圈受损、脱落甚至断裂造成封闭接口失败,导致导管漏水,其结果往往会造成桩基砼局部离析,严重离析(实际就是断桩),甚至无法灌桩,由此引发的质量后果、经济损失、工期延误等,影响是非常大的。当前,整个行业普遍倾向于灌桩出现问题后如何处理“病桩”,而引起出现“病桩”的原因往往正是由于导管漏水造成的,因此亟待有新型导管产生以避免导管漏水现象发生,以达到从源头上把关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了导管接头处的密封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桩基础工程灌桩作业质量技术的安全性,避免了由于灌桩过程中因导管接头处漏水而造成的一切后果。
本实用新型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桩基础工程灌桩用导管,由钢管、位于钢管顶部的带外丝扣钢板圈、带内丝扣钢板圈、位于钢管最底部的对接钢板圈、保护气囊钢板圈、传力钢板圈、气囊、平面环状胶垫以及立体环状胶垫组成,带内丝扣钢板圈位于带外丝扣钢板圈与传力钢板圈之间,可沿钢管上下移动及转动,传力钢板圈位于保护气囊钢板圈的上端,二者分别与钢管固定连接,对接钢板圈与保护气囊钢板圈之间形成圈状凹槽,气囊与立体环状胶垫置于其中,气囊充气后形成密封区,平面环状胶垫置于两导管对接后的带外丝扣钢板圈与对接钢板圈之间。
本实用新型利用气压扩散原理,通过给气囊充气加压而对管壁上立体环状胶垫形成侧压达到导管接头处彻底封闭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I-I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导管对接后接头处状态示意图;
图4是图3的II-II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由钢管2、位于钢管顶部的带外丝扣钢板圈1、带内丝扣钢板圈4、位于钢管最底部的对接钢板圈6、保护气囊钢板圈5、传力钢板圈3、气囊9、平面环状胶垫11、以及立体环状胶垫10组成,带内丝扣钢板圈4位于带外丝扣钢板圈1与传力钢板圈3之间,可沿钢管上下移动及转动,传力钢板圈3位于保护气囊钢板圈5上端,二者分别与钢管固定连接,对接钢板圈6与保护气囊钢板圈5之间形成圈状凹槽7,气囊9与立体环状胶垫10置于其中,通过气芯8充气加压形成密封区,平面环状胶11垫置于两导管对接后的带外丝扣钢板圈1与对接钢板圈6之间,即能起到密封作用,又能使导管对接后成为柔性连接的状态。
带外丝扣钢板圈1与钢管2的上端头周圈连成开口向上的整体,且钢管8外壁与带外丝扣钢板圈1整体之间形成微小嵌槽,以利嵌入平面环状胶垫11。导管下端依次向上分别与对接钢板圈6、保护气囊钢板圈5、传力钢板圈3周圈连成一体,对接钢板圈6与保护气囊钢板圈5之间形成径向外侧开口的圈状凹槽7以安置立体环状胶垫10及气囊9,其中保护气囊钢板圈5上预设一个小孔,用以使气囊的气芯8露在槽外以利充气方便。带内丝扣钢板圈4套在钢管8上,开口向下,能在带外丝扣钢板圈1与传力钢板圈3之间上下移动及转动。
对于本实用新型而言,优选方式为:
1、对接钢板圈6与保护气囊钢板圈5外径相同且略小于带外丝扣钢板圈的丝扣部分的内径以方便对接组合;
2、立体环状胶垫10厚度不能小于外丝扣的内径与对接钢板圈1、或保护气囊钢板圈5的外径差。
3、对接钢板圈6与保护气囊钢板圈5的间距要小于外丝扣的高度部分至少2厘米以免气囊9外露引起爆裂。
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如下:
1、将第一节导管固定在桩孔孔口架上,再将平面环状胶垫11嵌入钢管2的外壁与带外丝扣钢板圈的丝扣内壁之间形成的微小嵌槽内;
2、在第二节导管与第一节导管对接前,先将气囊9与立体环状胶垫10安置在圈状凹槽7内,气囊9的气芯8要通过保护气囊钢板圈5上预设的小孔固定好,再将第二节导管下端插入第一节导管上端外丝扣部分后,使对接钢板圈6与带外丝扣钢板圈1平稳对接后,给气囊9充气,气压不宜高于施工前导管整体打压试验的气压值要求;
3、气囊9充气后,如无漏气现象,则可将两节导管的内、外丝扣通过螺纹(图中虚线部分)处对接,也就完成了两节导管的密封与对接。依此顺序可将导管很快对接到所需长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振国,未经郭振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3899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