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平衡推力多臂推靠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39738.0 | 申请日: | 2010-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053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2 |
发明(设计)人: | 侯洪为;冯永仁;张志刚;廖胜军;庞晓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7/00 | 分类号: | E21B47/00;E21B4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2 | 代理人: | 胡剑辉;王漪 |
地址: | 10001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平衡 推力 多臂推靠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平衡推力多臂推靠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多臂推靠装置产生各个极板产生的推靠力是影响测井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测井仪器使用的推靠装置其各个极板推力随井径变化较大,在仪器居中较差的测井作业,特别是在水平井和斜井测井作业时,多极板推靠器的不同极板由于张开幅度不同,各个极板对井壁推靠力相差较大,特别是推靠器的上、下极板对井壁推靠力相差很大,导致部分极板由于推靠力不合适而影响测量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仪器居中较差时保证各极板压力相当的平衡推力多臂推靠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平衡推力多臂推靠装置,包括:
基体;
推靠结构,所述推靠结构数量为两组以上,对称设置在所述基体上,所述每组推靠结构均包括副臂、极板、长主臂、短主臂及弹簧推杆,其中:
所述副臂一端可旋转设置在所述基体上,另一端可旋转连接所述极板;
所述极板平行于所述基体中心线,所述极板另一端可旋转连接所述长主臂;
所述长主臂平行于所述副臂,另一端通过连接点可旋转设置在所述基体上,并通过所述连接点固定连接所述短主臂;
所述短主臂另一端可旋转推拉所述连接杆,所述短主臂与长主臂之间固定夹角为110-115度,所述长主臂长度为短主臂长度的11-13倍;
所述连接杆另一端沿平行所述基体中心线远离所述副臂方向延伸并铰接所述弹簧推杆,所述长主臂长度为连接杆长度的2.3-2.6倍;
所述弹簧推杆沿平行所述基体中心线方向滑动设置在所述基体内,所述弹簧推杆上设置有可随所述弹簧推杆滑动而伸缩变形的弹簧。
进一步,所述长主臂长度为所述连接点与所述弹簧推杆中心线之间距离的13-14倍。
进一步,所述长主臂与所述基体中心线之间最大角度为44-46度,在所述长主臂与所述基体中心线之间达到最大角度时,所述长主臂长度为所述弹簧压缩变形量的4.8-5倍。
进一步,所述弹簧为碟簧组。
进一步,所述长主臂与短主臂一体形成。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采用长主臂与短主臂,且长主臂为短主臂的11-13倍,长主臂与短主臂固定夹角为110-115度,长主臂为连接杆的2.3-2.6倍,在长主臂旋转过程中,协调弹簧力与极板压力,使得极板压力保持均衡,从而提高仪器测量精度。
2、本实用新型中长主臂与基体中心线最大夹角为44-46度,且此时长主臂为弹簧压缩变形量的4.8-5倍,即保证了弹簧的初始变形量,可更好控制弹簧力的变化,以均衡极板压力。
3、本实用新型采用碟簧组,无须定制弹簧,结构简单、实现容易且成本低廉、可靠性高。
4、长主臂与短主臂一体形成,有利于提高长主臂与短主臂的强度,且减少加工、组装环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平衡推力多臂推靠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基体1与对称设置在基体上的两组以上推靠结构2。其中,基体1为仪器主体,进行数据采集。
推靠结构2数量为两组以上,通常为6组,对称设置在基体1上。每组推靠结构2的结构相同,均包括副臂21、极板22、长主臂23、短主臂24及弹簧推杆25。
其中,副臂24一端可旋转设置在基体1上,另一端可旋转连接极板22。极板22平行于基体1中心线,极板22另一端可旋转连接长主臂23。
长主臂23平行于副臂21,另一端通过连接点26可旋转设置在基体1上,并通过连接点26固定连接短主臂24。
短主臂24另一端可旋转推拉连接杆28,短主臂24与长主臂23之间固定夹角为110-115度,长主臂23长度为短主臂24长度的11-13倍。
连接杆28另一端沿平行基体1中心线远离副臂21方向延伸并铰接弹簧推杆25,长主臂23长度为连接杆28长度的2.3-2.6倍。
弹簧推杆25沿平行基体1中心线方向滑动设置在基体1内,弹簧推杆25上设置有可随弹簧推杆25滑动而伸缩变形的弹簧2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3973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与钻头一起使用的深度计、成套用具及钻头
- 下一篇:一种双管掺水法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