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分配油缸自动分中夹具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43930.7 | 申请日: | 2010-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117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9 |
发明(设计)人: | 江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Q3/06 | 分类号: | B23Q3/06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李卫东;黄磊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配 自动 夹具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上的分中夹紧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带分配油缸自动分中夹具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工业机器、自动化设备等的夹紧或虎钳等如图1或图2所示,其动作原理是固定其中的一个夹紧面,然后通过螺杆(图1)、油缸或气缸(图2)等推动另外一个夹紧面向固定的夹紧面移动,从而起到夹紧工件的目的。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上差工件与下差工件的外轮廓(或夹紧面)存在一个公差M,如图3所示,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下道工序是在工件的中心线进行加工(如钻孔、铣槽等),就会把两个工件外轮廓公差M带进了中心线的加工上,而引起两个工件的中心线加工发生了M/2偏移,如图4所示。
为了克服上述的加工问题,加工厂一般通过两种方式来解决:
一、透过操作人员利用光栅数显尺或手动打表测量出每个工件的实际误差,然后调整并偏移夹具令工件回到主轴中心线上。此方法牺牲了当前加工工序的效率。
二、是通过控制外轮廓(或夹紧面)的公差,来达到控制中心线偏差的目的。此方法则对前面工序提出了无实际用途的更高的工艺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以上两种方法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合理、快速实用、操作方便的带分配油缸自动分中夹具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本带分配油缸自动分中夹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导轨、左移动夹具、右移动夹具、左油缸、右油缸、分配油缸、液压换向阀和油泵,所述左油缸和右油缸的截面积相等,整个分配油缸的截面积相等,左移动夹具、右移动夹具放置在导轨上,左移动夹具与左油缸的活塞杆连接,右移动夹具与右油缸的活塞杆连接,油泵从液压油箱抽油并连接液压换向阀,液压换向阀连接分配油缸的第一腔和第三腔,分配油缸的第二腔连接左油缸的第一腔,左油缸的第二腔连接液压换向阀,分配油缸的第四腔连接右油缸的第二腔,右油缸的第一腔连接液压换向阀,液压换向阀回油给液压油箱。
作为一种优选的结构:所述左油缸镶嵌在导轨的左端内,右油缸镶嵌在导轨的右端内。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左移动夹具的夹紧面为平面,右移动夹具的夹紧面为平面。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
1、本带分配油缸自动分中夹具系统,在油泵的压力下,分配油缸的压力油进入左油缸和右油缸,而且进入左油缸和右油缸的油量相等,左油缸和右油缸的活塞杆同时向中间或者向两边移动,推动左右夹具,由于左油缸和右油缸的截面积S相等,进油量M相等,那么L=M/S,左油缸和右油缸活塞杆的移动距离L也是必然相等的,因此,本带分配油缸自动分中夹具系统在夹紧所有工件之后,不论工件大小,都能够保证工件的中心线与主轴的中心线重合,达到自动分中的功能。
2、本带分配油缸自动分中夹具系统不必对工件的外轮廓(或者夹紧面)提出公差要求,也不必在线对每个工件实际尺寸进行测量。本实用新型把当前老式夹具(如虎钳等)单边移动改进为双边移动的夹紧方式,而且通过液压系统(特别是单杆双活塞油量分配油缸)保证两个夹紧面的位移量相等,从而快速实用、操作方便的对工件实现自动分中的功能。
3、夹具部分保证夹紧面的耐用性,导轨部分保证移动的平行性及其平行方向的精度,油缸部分保证提供足够的夹紧压力,液压系统除了为油缸提供足够的压力油外其关键技术在于单杆双活塞油量分配油缸准确地为左右油缸提供等量的压力油,保证两个夹具移动相同的位移,从而保证自动分中。
4、本系统油压可以达到25MPa,自动分中定位控制精度达到±1um,夹紧力、开合行程视不同的加工要求更换不同缸径及行程的油缸来满足不同的需要,最大夹紧尺寸可以通过更换不同大小和长度的导轨来满足。本系统可自动适应不同大小的工件自动对中,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应用广泛,特别是在中心线要求比外轮廓要求高的情况下应用优势十分明显。
附图说明
图1现有螺杆式夹具示意框图;
图2现有液压或气动式夹具示意框图;
图3产品或工件公差的示意框图;
图4工件中心线与主轴中心线偏移的示意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带分配油缸自动分中夹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夹紧液压回路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夹紧小工件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夹紧大工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4393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铅酸蓄电池
- 下一篇:一种纳米磷酸铁锂正极浆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