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前房角分离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46162.0 | 申请日: | 2010-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105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9 |
发明(设计)人: | 刘娟;刘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娟 |
主分类号: | A61F9/007 | 分类号: | A61F9/007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王连君 |
地址: | 26650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前房 分离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眼科的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将粘连的周边虹膜从前房角分离开来的前方角分离器。
背景技术
目前,进行房前角分离手术时,一般向前房角注射适量的眼科粘弹剂,通过其对前房角的冲击力,从而达到将前粘连的周边虹膜从前房角上分离开来,使小梁网暴露出来,以恢复小梁网的功能。
但是仅仅依靠眼科粘弹剂不足以将前房角分离开来,尤其是在实施手术时用于冲开前房角的眼科粘弹剂还需要冲洗出来,现有技术中无法将眼科粘弹剂完全冲洗干净,而残留在眼中的眼科粘弹剂容易阻塞前房角,容易引起眼压过高,加重眼科疾病。
由此可见,现有技术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前房角分离器,不使用眼科粘弹剂分离前房角,在进行完分离手术后无需清理眼内的残留物,使前方角能够彻底的分离,以提高前房角分离手术的安全性与成功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方案包括:
一种前房角分离器,其包括棒体,其中,该棒体前端设置有由直径为零点二五毫米至零点三毫米的条丝形成的分离头,该分离头的前端呈半圆形。
所述的前房角分离器,其中,上述棒体的后端设置有用于握持的栓把。
所述的前房角分离器,其中,上述分离头为圆环形,其圆环形的内直径为六毫米至八毫米。
所述的前房角分离器,其中,上述棒体的前部向上折起形成一翘折部,其与棒体呈一百五十度角。
所述的前房角分离器,其中,上述条丝为钢丝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前房角分离器,在棒体的前端采用细条丝形成一分离头,尤其是分离头的前端呈半圆形,其半圆形端头与前房角的生理弧度恰好相适配,减少了医护人员的操作难度,并且分离头能够深入前房角内活动,能够彻底的分离粘连的周边虹膜,对前房角组织创伤较小,提高了患者术后的恢复速度,并且在手术操作完成后,不会在前房角内残留任何杂质,减少了手术后清理眼科粘弹剂的流程,提高了前房角分离手术的安全性与成功率,本实用新型特别适用于急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前房角分离器的结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房角分离器,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优点更清楚、明确,以下将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房角分离器,在一棒体的前端设置圆环形的分离头,分离头可以进入前房角内活动,根据患者前房角与周边虹膜的粘连程度进行相应的操作,减少了手术后清理眼科粘弹剂的流程,提高了前房角分离手术的安全性与成功率。如图1所示的,前房角分离器包括棒体1,该棒体1前端设置有由直径为零点二五毫米至零点三毫米的条丝形成的分离头2,该分离头2的前端呈半圆形。医生可以撑开患者眼部,握持棒体1进行前房角分离手术,将分离头2深入前房角与周边虹膜的粘连出进行相关操作,又由于分离头的前端呈半圆形,其符合前房角的生理弧度,减少了手术过程中对前房角的损害。
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性能,如图1所示的,棒体1的后端设置有用于握持的栓把3,栓把3一般有不锈钢材质制成,方便了医生握持进行手术,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分离头2为圆环形,其圆环形的内直径为六毫米至八毫米。棒体1的前部向上折起形成一翘折部4,其与棒体1呈一百五十度角,该翘折部4与分离头2相配合,使前房角分离器更符合前房角的弧度,减少了对对前房角的损害。而条丝一般采用光滑的不锈钢丝条,比如采用一根不锈钢丝条弯折形成分离头2,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技术手段形成分离头2,但现有技术中制作分离头的技术已非常成熟,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针对较佳实施例的描述较为详细,并不能因此而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做出替换、简单组合等多种变形,这些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请求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娟,未经刘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461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