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集雨型双能节水浇灌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48186.X | 申请日: | 2010-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669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23 |
发明(设计)人: | 李富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富奎 |
主分类号: | A01G25/02 | 分类号: | A01G25/02 |
代理公司: | 山西五维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4105 | 代理人: | 李印贵 |
地址: | 047500***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雨型双能 节水 浇灌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旱作农业集水和节水浇灌机具,尤其涉及一种集雨型双能节水浇灌器。
背景技术
在我国,尤其是北方丘陵山区,由于水资源的严重缺乏,自古至今,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基本格局仍无根本改变,虽然过去有很多地方在田间地头也建过集水井用于浇灌旱地,但终因技术和条件因素限制,集雨和浇灌效果存在投资大、使用成本高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集雨罐及其配套浇灌的节水浇灌器,用以解决旱地集水投资大、成本高、水质混浊、浇灌方式落后、集水利用效果低等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集雨型双能节水浇灌器,由集水系统和双能节水浇灌系统两部分组成,其中集水系统由沉淀池和集雨罐组成,双能节水浇灌系统由水泵、水箱、加压气泵、主水管、支水管和灌溉装置组成。沉淀池顶部设有进水口,沉淀池一侧中上部位置设有与集雨罐连通的溢流管,集雨罐的顶部有水管插入孔,水泵的进水管插入集雨罐水管插入孔内,水泵的出水管与水箱连通,加压气泵与水箱和主水管连接,支水管与主水管和灌溉装置连通。
所述沉淀池的进水口设有升降进水口盖,升降进水口盖周边偏上部有四个进水孔。
所述的集雨罐是外围设有环形抗压箍的塑料桶或罐。
所述的水箱的出水口设有总阀门。
所述主水管是可折叠、可拆装的管道,两端均有彼此相接的硬质螺纹接口,中间有主水管连接件。主水管连接件呈四通形,两侧均有与支水管连接的连接口和阀门。
所述支水管是可折叠、可拆装的管道,两端均有彼此相接的硬质螺纹接口,中间有支水管连接件。支水管连接件呈四通形,两侧均有与的水管接口或的水量控制表连接的连接口和阀门。
所述的灌溉装置包括喷灌装置和浇灌装置,喷灌装置包括喷嘴、升降杆、水管接口、固定阀、升降筒、插入踏板和稳定尖插头,喷嘴连接在升降杆的顶端,水管接口连接在升降杆的下端,水管接口的下端连接升降筒,水管接口的一侧与分支水管的连接口连通,升降筒的一侧设有固定阀,升降筒的底部连接插入踏板和稳定尖插头。浇灌装置由水量控制表、浇水管和注水器组成,浇灌装置的水量控制表的一端与分支水管的连接口连通,另一端与浇水管连通,浇水管的终端插装有注水器,注水器的周边设置有若干透水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通过本实用新型的集雨型双能节水浇灌器,可把不适时、不均衡的自然降雨蓄集起来,转化为可随意支配、平衡利用的水资源,把旱地变为可浇地,对发展旱地高效种植和旱地大棚种植以及发展野外养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喷灌或浇灌的节水浇灌方法,可依不同作物或作物的不同生育期因地制宜地更换浇灌方法、调整水量大小,可进行穴位点水下种,深部、浅部浇灌和微灌,从而提高集水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具有节能、节水、使用方便灵活作、节省劳力、工效高的优点;(3)集雨罐主要利用废旧塑料制作,可变废为宝,具有节约能源材料,造价低,使用和运输方便,节省投资投工等多项优点,是现代砖混集水井的理想替代产品。本实用新型符合广大干旱山区农业发展的需求,尤其对促进干旱山区发展旱作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和循环农业,加快落后农业向专业化现代农业跨跃,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沉淀池,2进水口,3升降进水口盖,4进水孔,5溢流管,6集雨罐,7水管插入孔,8抗压箍,9手压或电动水泵,10水箱,11总阀门,12加压气泵,13主水管,14主水管螺纹接口,15主水管连接件,16主水管阀门,17主水管连接口,18支水管螺纹接口,19支水管连接件,20支水管阀门,21支水管连接口,22喷嘴,23升降杆,24水管接口,25固定阀,26升降筒,27插入踏板,28稳定尖插头,29水量控制表,30浇水管,31注水器,32支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
沉淀池1和集雨罐6安设在田间低凹处,进水口2上升降进水口盖3的进水孔4与地平面有一定的高度差,当进水口2处的区域水量达到一定积量时,在沉淀池1外完成第一次泥沙沉淀过程,表面水流通过升降进水口盖3的进水孔4流入沉淀池1内,升降进水口盖3可根据水位调整进水孔4的高低位置,在沉淀池1内雨水进行了第二次泥沙沉淀过程,当沉淀池1内的积水达到溢流管5的高度时,沉淀池1内的表面水流通过溢流管5自行流入集雨罐6内,完成了集雨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富奎,未经李富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4818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