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轮圈传动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48760.1 | 申请日: | 2010-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696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23 |
发明(设计)人: | 程耀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程耀东 |
主分类号: | B60K17/04 | 分类号: | B60K17/04;H02K7/18;B60L1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徐乐慧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园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轮圈 传动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传动机构,特别是关于一种轮圈传动机构。
背景技术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01~2003年间,单是交通用途的石油消耗就占全球约57%,而预计至2010年,其消耗量将超过60%,当前所面临的议题则是如何在能源消耗最大的交通工具上进行技术革命,并发展得来方便、廉价又不污染或较少污染环境的新能源和系统。目前汽机车产业界对于研发节能环保的电动汽机车等交通产品虽然不遗余力,但是仅以蓄电池供电或以引擎、马达回充电力的方式来增加蓄电池电量的模式,其微少的电量,显然不敷使用,无法有效延长电动交通工具行驶里程。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实用新型背景中,为了符合产业上某些利益的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轮圈传动机构,可用以解决上述传统技艺未能达成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轮圈传动机构,其包含伞状齿轮组与可挠性传动轴,此机构可经由轮圈的转动传递动能至发电装置,以便于转换成电力,并借此增加蓄电池的蓄电量并延长电动车辆行驶里程。
本实用新型根据上述的目的,在此提出一种轮圈传动机构,该轮圈传动机构包含:
L型中空轴套;
第一伞状齿轮单元;
第二伞状齿轮单元,该第二伞状齿轮单元与所述第一伞状齿轮单元在所述L型中空轴套中相互啮合而成传动齿轮组;与
可挠性传动轴,该可挠性传动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伞状齿轮单元相互结合,以便于随着所述齿轮组的运转传动机械能至所述可挠性传动轴的另一端。
所述L型中空轴套具有相互正交并连通的第一轴套臂与第二轴套臂,而所述第一伞状齿轮单元与所述第二伞状齿轮单元分别位于所述L型中空轴套的所述第一轴套臂与所述第二轴套臂中。
所述第一伞状齿轮单元还包含第一主体、第一伞状齿部与轮圈接合部件,所述第一主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伞状齿部以及所述轮圈接合部件相互结合成型。
所述轮圈接合部件与轮圈固定元件相互锁合,且所述轮圈接合部件能够直接与所述轮圈锁合。
所述轮圈固定元件借由多个轮圈固定元件支点的其中一个与所述轮圈相互锁合,且所述轮圈固定元件支点包含至少两个支点。
所述第一主体的外侧固接于所述第一轴套臂内壁上。
所述第二伞状齿轮单元还包含第二主体、第二伞状齿部与传动接合部件,所述第二主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伞状齿部以及所述传动接合部件相互结合成型,其中,所述第二伞状齿轮单元借由所述第二伞状齿部与所述第一伞状齿轮单元的所述第一伞状齿部相互啮合。
所述传动接合部件与所述可挠性传动轴的一端结合。
所述第二主体的外侧固接于所述第二轴套臂内壁上。
所述可挠性传动轴的另一端连接发电装置,以转换所述轮圈传动机构所传动的机械能并转化为电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轮圈传动机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轮圈传动机构结合轮圈固定元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轮圈传动机构应用于交通工具示意图(一);与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轮圈传动机构应用于交通工具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
100 轮圈传动机构
110 L型中空轴套
110A 第一轴套臂
110B 第二轴套臂
120 第一伞状齿轮单元
120A 第一主体
120B 第一伞状齿部
120C 轮圈接合部件
130 第二伞状齿轮单元
130A 第二主体
130B 第二伞状齿部
130C 传动接合部件
140 可挠性传动轴
150 轮圈固定元件
150A 轮圈固定元件支点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在此所探讨的方向为一种传动机构。为了能彻底地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尽的结构及其元件。显然地,本实用新型的施行并未限定于传动机构的技艺者所熟习的特殊细节。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的结构及其元件并未描述于细节中,以避免造成本实用新型不必要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会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广泛地施行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且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受此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程耀东,未经程耀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4876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