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轻质联栋大棚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51839.X | 申请日: | 2010-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978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郑金土;张望舒;徐腾达;张同心;唐萍华;沈波;徐永江;汪国云;王立如;丁松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市林特科技推广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G9/14 | 分类号: | A01G9/14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天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19 | 代理人: | 张文忠 |
地址: | 31501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轻质联栋 大棚 | ||
1.新型轻质联栋大棚,包括有单体棚,其特征是:所述的单体棚骨架由位于中间的直柱(29)和位于纵向端头的支撑柱(18、19、20)组成,所述的支撑柱(18、19、20)斜撑于地面,并通过钢索(21)固定;所述的单体棚梁架包括顶梁(17)和拱梁(2),所述的顶梁(17)纵向连接于直柱(29)、支撑柱(18、19、20)的顶部,拱梁(2)搭接于顶梁(17)的上部;所述的直柱(29)横向配装有横梁(14),所述的横梁(14)配装有棚顶支柱(4),且该棚顶支柱(4)与所述的拱梁(2)连接,所述的拱梁(2)顶面覆盖有薄膜(1);所述的单体棚纵向壁面上配装有主支柱(9)、侧支柱(6)和边支柱(8),所述的主支柱(9)与侧支柱(6)之间、侧支柱(6)与边支柱(8)之间均配装有辅支柱(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轻质联栋大棚,其特征是:所述的单体棚跨度为6米,棚顶高3.5米,肩高2.5米;所述的直柱(29)和支撑柱(18、19、20)均为水泥材料制成,所述的直柱(29)长度为3.5米,与地面安装时其高出地面2.8米、埋入地面中深度为0.7米,纵向横向的间距为6米×3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轻质联栋大棚,其特征是:位于中间的支撑柱(18)长度为4.5米、埋入地面中深度为0.8米;位于两侧的支撑柱(19)长度为4米、埋入地面中深度为0.8米;再位于最外侧的支撑柱(20)长度为3.5米、埋入地面深度为1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轻质联栋大棚,其特征是:所述的支撑杆(18、19、20)的顶部用钢索(21)固定,并牵引到柱外2米至2.5米处;横向在支撑杆(18、19、20)顶部95厘米处和135厘米处各用钢索(21)穿孔固定,所述的钢索(21)牵引到柱外1.5米至2米处;挖1米深、20厘米直径的穴埋锚块,用混凝土固定,将钢索(21)通过花栏螺栓固定在穴埋锚块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轻质联栋大棚,其特征是:所述的拱梁(2)由毛竹片制成,其宽度为10厘米、长度为7.2米;纵向直柱(29)之间配装有8根拱梁(2),且间隔80厘米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轻质联栋大棚,其特征是:所述的主支柱(9)位于单体棚纵向壁面的中央位置,其高度、宽度及厚度尺寸分别为4米、0.35米和0.05米,且埋入地面中深度为0.5米;所述的侧支柱(6)与主支柱(9)相隔1.5米,其高度、宽度及厚度尺寸分别为3.5米、0.35米和0.08米,埋入地面中深度为0.7米;所述的边支柱(8)与侧支柱(6)相隔1.5米,其高度、宽度及厚度尺寸分别为3.5米、0.1米和0.1米;所述的辅支柱(7)采用毛竹棍制成,其粗度尺寸为10厘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轻质联栋大棚,其特征是:所述的单体棚纵向壁面经铁丝固定有弹簧卡槽(11),且该弹簧卡槽(11)离地面高度为1.7米;所述的弹簧卡槽(11)中配装有弹簧(12),且该弹簧(12)与所述的薄膜(1)弹扣压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轻质联栋大棚,其特征是:所述的主支柱(9)、侧支柱(6)、边支柱(8)及辅支柱(7)的间隔之间处均配装有裙边压膜线(10),且裙边压膜线(10)与所述的薄膜(1)压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轻质联栋大棚,其特征是:所述的单体棚纵向壁面 还制有开门体,该开门体的两侧均为侧支柱(6),所述的侧支柱(6)之间顶部配有门顶横梁(13),并用门顶小柱(5)支撑拱梁(2);所述的开门体后侧支撑有两根构成∧形的门柱(15),并通过两根钢索(14)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型轻质联栋大棚,其特征是:所述的单体棚纵向每隔12米开一个通气孔,每一通气孔包括有凹形铝片(22),并通过弹弓扣(26)与薄膜(1)固定连接;所述的凹形铝片(22)上还连接有塑料绳(24),并通过滑轮(23)与外部的泥砖块(25)连接;所述的薄膜(1)与顶梁(2)之间还垫配有枕木(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市林特科技推广中心,未经宁波市林特科技推广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51839.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折叠机第一折防静电挡板
- 下一篇: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的防雷导电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