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自行车胎压检测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52969.5 | 申请日: | 2010-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367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9 |
发明(设计)人: | 王吉;李宏;刘国峰;葛培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C23/04 | 分类号: | B60C23/04;G08C17/02 |
代理公司: | 宁波奥圣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6 | 代理人: | 邱积权 |
地址: | 31521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 自行 车胎 检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自行车,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动自行车胎压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拥有电动自行车的人数逐年递增。但是在高速行驶过程中,轮胎故障是所有驾驶者最为担心和最难预防的问题,也是突发性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尤其在夏天炎热的室外,电动自行车经受着太阳的炙烤,轮胎的胎温比较高,内部的温度势必更高。此外,电动自行车的长时间行驶也会导致胎压和胎温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行驶过程中发生意外的风险,易引起爆胎,漏气等事故发生。
如何防止爆胎已成为安全驾驶的一个重要课题。据有关专家的分析,保持标准车胎气压行驶和及时发现车胎漏气是防止爆胎的关键,所以轮胎压力检测系统应运而生。轮胎压力检测主要用于行驶时对轮胎压力自动检测,并对轮胎漏气和低气压进行报警。该系统主要由发射部分和接收部分组成。
近几年,轮胎压力检测技术虽然在汽车领域发展迅速,市面上大部分汽车也已安装该系统,但针对电动自行车领域尚无此项技术应用,导致该领域仍处于空白状态。此外,目前轮胎压力检测系统操作功能单一,报警信息简略,人机交互性差,使用寿命短,无法完全适用于电动自行车领域,满足用户灵活多变的需求,提供优越的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动自行车胎压检测系统,其结构精简,操作简易,报警灵活,人机交互友好,使用寿命长。在保证系统可靠性的前提下,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动自行车胎压检测系统,包括安装在轮胎上的胎压检测发送器和安装在固定表盘上的胎压检测接收器,所述的胎压检测发送器将测量到的参数发到胎压检测接收器中。
所述的胎压检测发送器包括型号为C8051F330的第一微处理器、压力传感器、第一低频唤醒模块和无线收发模块,所述的第一微处理器由锂电池供电,所述的第一微处理器与压力传感器连接,所述的第一微处理器与第一低频唤醒模块连接,所述的第一微处理器与无线收发模块连接。
所述的胎压检测接收器包括型号为C8051F020的第二微处理器,触模式LCD屏、无线收发模块、电压转换模块、第二低频唤醒模块和报警模块,所述的第二微处理器与触模式LCD屏连接,所述的第二微处理器与所述的电压转换模块连接,所述的第二微处理器与无线收发模块连接,所述的第二微处理器与第二低频唤醒模块连接,所述的第二微处理器与所述的报警模块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触控式输入和LCD显示应用于胎压检测系统,操作简便,界面友好,信息丰富,人机交互性强,用户体验优越。(2)设定参数除默认值之外,用户可参考指导手册,根据不同需要灵活设置,同时系统判断设定参数范围,保证设定值不超出最大安全范围。(3)报警提示具备多种方式,用户可以结合不同特点选择提示方式,在保证系统可靠性的同时,兼顾不同用户需求。(4)低频唤醒技术应用于胎压检测系统,可在一定范围内分别唤醒各个胎压检测发送器,控制其工作模式,并尽量减少数据碰撞,提高无线传输的可靠性。(5)数据包内置ID编号,便于区分不同轮胎数据,提高胎压检测接收器数据处理效率。(6)胎压检测发送器具备睡眠模式,每次测量周期结束立刻进入睡眠模式,可大大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胎压检测发送器的结构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胎压检测接收器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一种电动自行车胎压检测系统,包括安装在轮胎上的胎压检测发送器1和安装在固定表盘上的胎压检测接收器2,胎压检测发送器1将测量到的参数发到胎压检测接收器2中。
胎压检测发送器1包括型号为C8051F330的第一微处理器5、压力传感器3、第一低频唤醒模块6和无线收发模块7,第一微处理器5由锂电池4供电,第一微处理器5与压力传感器3连接,第一微处理器5与第一低频唤醒模块6连接,第一微处理器5与无线收发模块7连接。
胎压检测接收器2包括型号为C8051F020的第二微处理器9,触模式LCD屏10、无线收发模块7、电压转换模块8、第二低频唤醒模块6和报警模块11,第二微处理器9与触模式LCD屏10连接,第二微处理器9与电压转换模块8连接,第二微处理器10与无线收发模块7连接,第二微处理器9与第二低频唤醒模块6连接,第二微处理器10与报警模块11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大学,未经宁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5296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