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定型机的烟气净化及回收利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55862.6 | 申请日: | 2010-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952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05 |
发明(设计)人: | 罗斌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斌华 |
主分类号: | D06C7/02 | 分类号: | D06C7/02;B03C3/01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051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定型 烟气 净化 回收 利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定型机的烟气净化及回收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定型机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烟气,排放出来的烟气温度达到90~160℃左右,且纺织品中附着的油质、蜡质及柔软剂、树脂等在高温条件下变为气态,含有粒状污染物(包括气溶胶、油雾)、有机物蒸汽,且所含油滴粒径大多小于1微米。这种废烟气既不环保,又浪费能源。定型机废气治理设备常见为水喷淋处理工艺,就是用水泵向圆筒状的净化器内供水,经过筒内的喷嘴形成水雾,定型机的废气经排风机送入净化器,烟气在筒内穿过水雾,这样烟气中的油烟尘就被水雾捕集,烟气得以净化。净化器的回水将捕集到的油烟尘带入水箱进行油水尘分离。其缺点是:喷淋所产生的废水导致二次污染;如果设备产生质量问题或调试运行不当,就会导致烘箱内漏水,影响织物的品质。现有技术中更先进的方法是利用静电场对废烟气进行油烟分离的环保处理的,如专利号为CN200820053417.4,通过阴极钢架和阳极钢架形成静电场来除尘除油,除尘除油后的废气直接排入大气。这种工艺的优点: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烟气净化效果好,不会有漏水现象,废油回收效果好。其缺点是:一是进入净化器的烟气温度比较高,二是经净化后的废烟气的温度比较高,废烟气里还含有部分 有害物质,废烟气直接排入大气造成能源浪费,而且对大气还有一定的污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降低进入净化器的烟气的温度,充分除去废气中的的粉尘和费油,又能有效利用净化后废气的余热的烟气处理设备。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定型机的烟气净化及回收利用装置,包括机体,设置在机体内烟气管道,与烟气管道连接的烟气排放装置,以及设置在烟气管道内的静电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型机的烟气净化及回收利用装置还包括一设置在机体内的气-气热交换装置。
所述的定型机的烟气净化及回收利用装置的气-气热交换装置为一根管道构成。
在所述的定型机的烟气净化及回收利用装置的烟气排放装置上设置一管道,该管道的出风口与锅炉的助燃风入口相连。
所述的定型机的烟气净化及回收利用装置在机体内设置有清洗管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进行气-气热交换可有效降低废烟气的温度;2、将经净化后的烟气送入锅炉做助燃风,一方面增加炉膛温度,另一方面将烟气中残余油烟燃烧干净,达到节能减排目的。
附图说明:
附图1: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示意图;
附图2: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附图3:本实用新型的B-B剖视图;
附图4:本实用新型的A-A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机体,2-烟气管道,3-气-气热交换装置,4-烟气排放装置,5-连接锅炉管道,6-喷淋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定型机的烟气净化及回收利用装置包括一外壳1,烟气管道2,气-气热交换装置3,清洗管道6,烟气静电净化装置设置在烟气管道2内;气-气热交换装置3的进风口与新鲜空气鼓风机连接,新鲜空气由此进入气-气热交换装置;新鲜空气经过气-气热交换后温度升高,有效降低了烟气的温度。烟气管道2的进风口与烟气收集装置连接,将定型机的烟气引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定型机的烟气净化及回收利用装置净化;在烟气排放装置4上设置一根连接锅炉助燃风进风口的管道5,日常工作时,将烟气排放装置4出风口关闭,净化后的烟气经管道5进入锅炉作助燃风二次燃烧,既可提高锅炉炉膛温度,又可以进一步燃烧废气中的有害废气和费油,使排出的烟气更加环保。锅炉检修或停用时,烟气直接通过烟气排放装置4排出。在机体内气-气热交换装置的上方设置清洗管道6,方便清洗。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能以此局限本实用新型,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斌华,未经罗斌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558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