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加热温控自动报警饮具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57343.3 | 申请日: | 2010-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317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发明(设计)人: | 魏延恕 | 申请(专利权)人: | 魏延恕 |
主分类号: | A47J36/24 | 分类号: | A47J36/24;A47J36/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71 山东省青岛市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加热 温控 自动 报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加热温控自动报警饮具。
背景技术
喝热饮,在中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传统,“温酒斩华雄”、“煮酒论英雄”等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目前,自动饮具给人们饮用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感受,饮具中设置有感应装置和泵送装置,这种机巧的饮具能自动的将饮具中的饮品泵送到杯具中,真正做到了“杯到酒满”,增添了人们饮用的雅兴。
但是,现有的自动饮具一般都不具有加热的功能,其仅仅是把饮具内的饮品按照原有的温度简单的泵送出来,给想饮用热饮的人们带来遗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对饮具内饮品进行加热并在达到一定温度时能自动报警的新型自动饮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加热自动饮具,所述自动饮具包括用以容置饮品的壶体本身,以及用以自动感应杯体的感应装置,以及用以自动泵送壶体内饮液的泵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饮具内腔中还设置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体和电源,所述加热体为MCH材料制成的棒状或片状或半球状加热器,且加热器的外部设置有与饮具内腔密封隔离的壳体。
所述壳体一端固定于饮具内腔壁上。
所述电源为设置于饮具外壁上的可与外部电源相连的插座。
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用以控制饮具内部温度的温控装置,所述温控装置中包含有报警装置,当饮具内腔温度超过设定的上限温度时,所述温控装置自动发出闪光或蜂鸣式警报。
所述自动饮具为当杯具放到饮具的接饮位置时,饮具自动将饮具内饮品泵送到杯具中,并当杯具提离接饮位置时,饮具自动停止泵送饮品。
所述自动饮具为当杯具放到饮具的接饮位置时,饮具自动将饮具内饮品泵送到杯具中,并当按照预设的时间或容积泵送出定量的饮品后,自动停止泵送饮品。
所述自动饮具包括壶体和底座,所述壶体和底座为固定式连接结构。
所述壶体和底座为分体结构。
所述感应装置为干簧管式感应装置或光敏电阻式感应装置。
所述感应装置为光电式感应装置或声控式感应装置或热释电式感应装置或超声波式感应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新型加热材料MCH制成的加热器,并将该新型加热器设置于自动饮具的内腔中,使得自动饮具具备加热功能,满足人们对自动饮具的新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将MCH加热体设置于管状或片状或半球型壳体内,利用该壳体与自动饮具内腔完全密封隔离,避免了电加热过程中产生电解、电离等反应,既保证了使用的安全可靠,也保证了饮品品质不会受到影响。
这种MCH加热材料是一种将金属钨或钼锰浆料印刷在陶瓷流延坯体上,经热压叠层,并在1600℃氢气氛保护下,陶瓷和金属共同烧结而成的陶瓷发热体,具有耐高温、耐腐蚀,寿命长、高效节能、温度均匀、导热性能良好、热补偿速度快等优点,而且不含铅、镉、汞、六价铬、多溴联苯、多溴二苯醚等有害物质,环保性极高。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
附图表示如下:1-壳体,2-加热体,3-固定螺母,4-壶体,5-壶盖,6-壶嘴,7-机泵盒,8-微型泵,9-底盒,10-翻板,11-感应器,12-电源插座,13-杯体,14-测温探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自动饮具包括壶体4、壶盖5、壶嘴6,壶体4下部设置有机泵盒7,机泵盒7中设置有微型泵8,自动饮具还包括底盒9,底盒9的下部还包括翻板10,图示实施例中,翻板10通过铰轴14铰接于底盒9上,并可绕铰轴14翻转收放于底盒9的底部。
当杯体13放于翻板10的接饮位置时,感应器11自动感应杯体13的存在,且通过底盒9中的电路自动导通微型泵8工作,微型泵8将壶体4中的饮品自动泵送到杯体13中。
感应器11可以是安装于如附图所示位置的光电式感应探头,也可以是声波探测感应探头或热释电式感应探头或超声波式感应探头,还可以是设置于翻板10中的干簧管式感应开关或光敏电阻式感应开关。
本实施例中,加热部分包括中空的棒状加热壳体1,壳体1的内管中插置有MCH材料制成的加热体2,加热体2通过导线和位于机泵盒7侧壁上的电源插座12相连,壳体1位于壶体4内部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密封固定在壶体4和机泵盒7的隔壁上,并通过固定螺母3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魏延恕,未经魏延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573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