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超强光大视场温度自适应红外镜头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58016.X | 申请日: | 2010-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653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16 |
发明(设计)人: | 张莹昭;李茂忠;白玉琢;丁黎梅;陈勇林;陈骥;李洪兵;刘玉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2B13/14 | 分类号: | G02B13/14;G02B13/18;G02B13/06 |
代理公司: | 昆明今威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3115 | 代理人: | 赛晓刚 |
地址: | 65022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强 光大 视场 温度 自适应 红外 镜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红外镜头,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工作环境温度变化大的红外镜头。
背景技术
红外镜头是红外成像光学仪器的重要部件,负责接收目标辐射的红外光线,并将其会聚成像于红外探测器件上。由于热胀冷缩现象,红外镜头的零部件尺寸会发生变化,光学材料的折射率会随温度变化发生变化,光学材料折射率随温度的变化用光热系数(dn/dt)来描述。由于这些因素,温度变化时,红外镜头的焦距、后工作距发生变化,产生离焦现象,降低成像清晰度,严重时,系统无法成像。特别是在红外光学系统中,常用的光学材料的光热系数较大;而红外光学仪器的使用温度范围宽,成像质量要求高;红外镜头焦深小,对调焦准确度要求高。就需要采取技术措施,减弱或消除使用环境温度变化对红外镜头成像的影响,这就是温度自适应技术。
现有的温度自适应技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主动式温度自适应技术利用温度传感器测量环境温度,经微处理器计算、分析后,形成驱动信号,通过电机驱动镜头产生调焦运动,达到温度补偿目的。这种方式,需要精密补偿装置,机构复杂,可靠性差。被动式温度自适应技术则在镜头内部实现温度补偿,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但设计难度高,它又有两种实现方式:1)机械被动式温度自适应技术。采用温度敏感性材料制造确定的结构件,当镜头使用环境温度变化时,该构件由于热胀冷缩现象产生与镜头温度离焦量方向相反、数量相等的长度变化,实现温度补偿。2)光学被动式温度自适应技术。利用不同光热特性的光学材料,相互组合,使其温度变化互补,实现温度补偿。
目前,用于致冷型探测器的温度自适应红外镜头其F数一般不小于2.0,体积大,光学结构复杂。非致冷探测器的光电效率较低,需要小F数的镜头,以镜头的强光特性提供高的像面照度,实现目标探测。实用的红外系统必须对热差进行补偿,但当镜头的F数较小、视场角较大时,设计很难实现,目前多采用像面调焦的方式对镜头的热差进行对焦补偿,属于机械补偿技术。目前的报道中只有利用光学消热差技术设计大F数,小视场的温度自适应镜头。光学被动消热差技术在小F数,大视场的温度自适应镜头上的设计难度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温度自适应红外光学镜头,可在-40℃~72℃温度范围内清晰成像,实现温度自适应调节,以解决红外成像光学仪器由于使用环境温度变化而产生的离焦、成像质量下降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超强光大视场温度自适应红外镜头,由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三片透镜组成,透镜光焦度依次为正、负、正结构。第一透镜采用低光热系数硫系玻璃材料,也可据镜头技术指标及设计需要选用硒化锌、硫化锌材料;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采用光学锗单晶材料。其工作原理是第二透镜产生正热差,与第一透镜、第三透镜产生的负热差及镜头结构件的热胀冷缩相补偿,实现镜头的温度自适应。“正、负、正”对称式光学结构有利于光学镜头的像差校正,并利用非球面、二元光学(DOE)技术校正高级像差,从而实现红外镜头的超强光、大视场功能。
本实现新型经使用证明:镜头结构简单,在-40℃~72℃的温度范围,镜头温度补偿准确、可靠,成像清晰,技术参数稳定;镜头具有超强光、大视场特性,能提高热成像仪的可分辨温差、作用距离、观察范围等技术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光学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3是实施例在20℃时的光学传递函数曲线图;
图4是实施例在-40℃时的光学传递函数曲线图;
图5是实施例在72℃时的光学传递函数曲线图;
图6是一不具有热补偿功能的镜头光学原理图;
图7是图6镜头在20℃、-20℃、60℃时的光学传递函数曲线图;
图中,1为第一透镜,2为第二透镜,3为第三透镜,4为红外探测器保护窗口,5为红外探测器焦平面,6为热像仪壳体,7为定焦环,8为第二隔圈,9为第一隔圈,10为压紧圈,11为镜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物理研究所,未经昆明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5801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串联式可挠性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
- 下一篇:用于水处理圆形视镜的扩展压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