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复合漆包铝换位导线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58110.5 | 申请日: | 2010-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326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2 |
发明(设计)人: | 董树林;张龙;董津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经纬电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00 | 分类号: | H01B7/00;H01B7/02;H01F27/28;H01F27/3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刘英兰 |
地址: | 300350 天津市津南***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漆包铝 换位 导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线传导线体,特别涉及一种复合漆包铝换位导线。
背景技术
换位导线指以一定根数的漆包扁绕组线宽面相互接触的两列,按要求在两列漆包扁线的上面和下面沿窄边做同一转向的换位,并用电工绝缘纸在其外做连续绕包的绕组线;换位导线普遍使用漆包铜扁线作为其线芯材料,其具有散热性强,节省线圈缠绕,降低线圈的环流损耗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220kV以上油浸变压器的绕组中。
虽然换位导线较普通的绕组线产品具有多种的先进性,但由于其导体材料是电工用铜,制造成本高,目前市场铜、铝价格之差约为4倍,严重的限制了其使用范围,目前只有电压等级在220kV以上的电力变压器中才被采用,而在市场范围更广阔的中小配电变压器绕组领域受产品市场价格的限制,只能使用较低端的绕组线产品。
因此,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性能可靠、应用广泛的复合漆包铝换位导线,是该领域技术人员应着手解决的问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性能可靠的复合漆包铝换位导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复合漆包铝换位导线,其特征在于该换位导线包括:铝导体线芯、复合漆绝缘层、衬纸及绝缘包覆层;所述铝导体线芯涂覆复合漆绝缘层,按奇数根编排成两列,中间设有衬纸,经过换位后,在整体换位线芯外侧绕包绝缘包覆层;所述复合漆绝缘层为200级聚酯亚胺/聚酰胺酰亚胺复合漆绝缘层;所述绝缘包覆层材料为聚酯纤维非织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换位导线的特点是以铝材代替铜材,降低了成本,在其被应用于环氧树酯浇铸的线圈中,弥补了其机械强度弱的缺陷。其次采用了200级聚酯亚胺/聚酯胺酰亚胺漆包线漆作为换位线芯,单丝线的涂覆绝缘层,从而有效提高线圈在高温环境下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性能安全可靠,应用效果非常显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铝导体线芯,2复合漆绝缘层,3衬纸,4绝缘包覆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详述如下:
如图1所示,一种复合漆包铝换位导线(以下尺寸为标称尺寸),包括:铝导体线芯1以2.00mm×5.00mm/15根为例,复合漆绝缘层2可采用市售的200级聚酯亚胺/聚酯胺酰亚胺漆包线漆作为换位线芯,单丝线的涂覆绝缘层,这样可有效提高使用线圈在高温环境下的使用寿命。经过涂漆后的漆包铝扁线芯尺寸为:2.13mm×5.16mm,生产中以奇数根漆包铝线芯编排成两列,中间设有0.13mm×14mm的衬纸3;再经过换位形成后的外形,为17.04mm×10.45mm,在换位线芯外螺旋包覆4倍0.05mm厚的聚酯纤维非织布绝缘包覆层4后,即形成外形尺寸为17.44mm×10.85mm的成品换位导线。
本实用新型是将漆包铝扁线作为换位导线的线芯材料,虽然铝导体的机械强度和导电性都略低于铜,但其应用于环氧树脂浇注的线圈中,即机械强度低的特性就被有效的弥补,同时由于采用漆包线为线芯,从而降低了绝缘厚度尺寸,节省下来的空间可以提高导线的截面积,从而弥补了铝导线较铜导电性差的缺陷。同时由于铝的密度是铜的30%,而线圈是由匝数(即长度)来绝缘的,同等质量的铝线长度是铜的3倍,从而节约了大量的生产成本。
在实施过程中,由于铝材的机械强度比铜材较弱,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应注意放线张力与换位头的调整,放线张力采用二次张力的毛毡夹板;可采用进口换位头的旋转式推挡方式生产效果更佳。
上述参照实例对该复合漆包铝换位导线进行详细的描述,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总体构思下的变化和修改,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经纬电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津经纬电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581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