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前横梁缓冲块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59686.3 | 申请日: | 2010-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512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23 |
发明(设计)人: | 闫高峰;门永新;彭鸿;刘淑丹;邵俊健;颜海棋;李书福;杨健;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34 | 分类号: | B60R21/34;B60R19/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7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横梁 缓冲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用行人保护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前横梁缓冲块。
背景技术
现有车用行人保护装置,在撞击时行人小腿部位移空间过小,对行人小腿部造成很大伤害,同时,现有车用行人保护装置都是由金属等质地坚硬的材料制成,撞到行人时,由于质地坚硬变形小,所以撞击力的作用时间很短,致使撞击冲量非常大,很容易造成行人死亡。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472097A,公开日2004年 2月 4日,公开了一种缓冲式汽车保险杠,包括可固定在汽车前端的基板和固定在基板上的缓冲物,缓冲物为条状弧形结构,缓冲物可给车辆撞击以缓冲,大大降低撞击冲量,减少人员伤亡,但是这种缓冲物没有设置保护行人的凹槽,在撞击行人时行人小腿部弯曲角度过大,小腿部位移空间过小,行人小腿部承受很大伤害,对行人的人身安全造成很大威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缓冲块撞击行人时造成行人小腿部弯曲角度过大,小腿部位移空间过小,对行人的小腿部造成伤害,行人安全保护不佳的缺陷,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前横梁缓冲块。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前横梁缓冲块,包括缓冲块本体,所述的缓冲块本体的下部中段设有保护行人的凹槽。在缓冲块本体下段设置保护行人的凹槽能起到降低缓冲块结构刚度、增大了行人小腿部的位移空间、降低车辆撞击时对行人小腿部的伤害,使车辆的行人安全保护性能得到了较大提升。
作为优选,所述凹槽设在缓冲块本体前侧面和下表面的交接处,凹槽呈弧形。凹槽设置在缓冲块本体前侧面和下表面的交接处可以降低缓冲块本体的结构刚度,加强前横梁缓冲块的吸能作用,凹槽呈弧形可更有效的拓展受撞击时行人小腿的位移范围。
作为优选,所述的缓冲块本体后侧面两端开有连接孔。在缓冲块本体后侧面开设连接孔可以方便缓冲块本体在车辆前横梁的安装固定,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的连接孔为螺孔,此螺孔为盲孔。连接孔为螺孔,此螺孔为盲孔可以在缓冲块碰撞后方便地拆卸,更换,方便维修。
作为优选,所述的缓冲块本体上表面间隔设有方形凸起,方形凸起上端呈直角梯形状,其中位于缓冲块本体上部中段的方形凸起宽度最宽,位于缓冲块两端的方形凸起宽度窄于中段的方形凸起,其余方形凸起宽度最窄。在缓冲块本体上表面间隔设方形凸起增加了缓冲块本体的保护范围,同时结构刚度也不大,还可更好的与其他车辆配件配合,方便安装使用,使用快捷。
作为优选,所述的缓冲块本体两侧端部设有保护凸起,保护凸起与方形凸起成90度夹角。在缓冲块本体两侧端部设有保护凸起,保护凸起向后侧延伸能起到车辆侧面保护行人的作用,增大了行人的保护范围的。
作为优选,所述的缓冲块本体为聚丙烯塑料发泡材料构成的整体结构。缓冲块本体为聚丙烯塑料发泡材料构成的整体结构可在车辆撞击时提供缓冲,大大降低撞击冲量,减少人员伤亡。
作为优选,所述的缓冲块本体呈弧形。缓冲块本体为弧形结构可更好的与弧形前横梁配合,方便安装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缓冲块本体下部中段设置有保护行人的凹槽,能起到降低缓冲块结构刚度,增大小腿部位移空间的作用,降低受撞击时行人小腿部的伤害,使行人保护安全性能得到了较大提升;同时缓冲块本体为聚丙烯塑料发泡材料构成的整体结构,可给车辆撞击以缓冲,大大降低撞击冲量,减少人员伤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缓冲块本体,2、方形凸起,3、保护行人的凹槽,4、连接孔,5、保护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596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