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铝铆接装配式悬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60111.3 | 申请日: | 2010-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028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龚良才;陈长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拓普汽车特种橡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5/04 | 分类号: | F16F15/04;F16F15/08;B60K5/12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宋缨;孙健 |
地址: | 3158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铆接 装配式 悬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动力总成支承悬置减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铝铆接装配式悬置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主要作用包括:降低动力总成传递给车身的振动和控制动力总成位移。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是汽车整车振动的一部分,它对车身振动和车室内噪声水平都有较大的影响,悬置系统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车的振动噪声水平,是影响乘坐舒适性的重要因素。整车NVH性能影响因素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来自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振动是一个重要因素。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振动来源是工作过程中其自身产生的往复不平衡惯性力和力矩波动,另外汽车在各种路面上行驶,由于路面不平度引起的振动激励也会与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产生影响。因此,改善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自身的NVH特性是一个重要途径,而良好的装配关系更是影响动力总成悬置整体特性的重要因素。
目前,动力总成悬置常用到的铆接方式容易导致铆接头部产生裂纹、根部应力集中严重等缺陷,影响悬置寿命乃至整车安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对常用铆接设计方式进行改善,以达到改善零件铆接质量之目的,进而改善动力总成悬置的NVH特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铝铆接装配式悬置,改善铆接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及产品合格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新型铝铆接装配式悬置,包括上壳体、弹性主簧和下底座,所述的弹性主簧位于所述的上壳体和下底座之间:所述的上壳体和下底座限制所述的弹性主簧的空间位置;所述的下底座上固定连接有所述的上壳体;所述的下底座内设有流道。
所述的新型铝铆接装配式悬置的上壳体与下底座采用铆接方式连接。
所述的新型铝铆接装配式悬置的下底座铆接处的孔进行倒角处理;所述的上壳体铆接头部为盲孔。
所述的新型铝铆接装配式悬置的上壳体和下底座均由压铸铝制成。
所述的新型铝铆接装配式悬置的弹性主簧由天然橡胶制成。
有益效果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本实用新型在下底座铆接处的孔进行倒角处理,上壳体铆接头部设计为盲孔,有效改善了铆接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及产品合格率,延长了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2是图1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B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新型铝铆接装配式悬置,如图1和图2所示,由上壳体1、弹性主簧2及下底座3组成。所述的弹性主簧2位于所述的上壳体1和下底座3之间;所述的上壳体1和下底座3限制所述的弹性主簧2的空间位置;所述的下底座3上固定连接有所述的上壳体1;所述的下底座3内设有流道,使得弹性主簧2所包容液体在流道中流动,释放空间,从而起到减振功能。其中,上壳体1和下底座3均由压铸铝制成,弹性主簧2由天然橡胶制成。
所述的上壳体与下底座采用铆接方式连接,如图1所示,共有4处铆点。本实用新型的组装装配如下:首先,将弹性主簧2压入下底座3内。然后,将上壳体1放在下底座3上方。最后,对4个铆点进行压铆,以实现连接装配。如图3所示,下底座3铆接处的孔进行倒角处理,其中,a处倒角为1×45°,b处倒角为1×75°,铆柱与孔间隙为0.1mm~0.15mm。上壳体1铆接头部需设计盲孔,从而保证铆接头部壁厚。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有效改善了铆接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及产品合格率,延长了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下底座3与车身连接,弹性主簧2通过外接支架与发动机连接。当车辆处于不同工况时,动力总成因为自身重力及来自路面的各种激励,形成振动源,这时动力总成的振动将通过悬置外接支架传递给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通过弹性主簧自身或通过调节弹性主簧密闭空间内液体体积吸振、减振,达到减振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拓普汽车特种橡胶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拓普汽车特种橡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601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