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中柱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61295.5 | 申请日: | 2010-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615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16 |
发明(设计)人: | 马显刚;范学斌;李国林;李宏华;吴成明;丁勇;李书福;杨健;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张向飞 |
地址: | 317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的中柱,特别是一种适用于电泳涂装的汽车中柱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的车身有三个立柱,分别为前柱(A柱)、中柱(B柱)、后柱(C柱),立柱除了起到支撑作用,同时也起到门框的作用。而中柱不但要支撑车顶盖,还要承受前后车门的支撑力,另外在车辆意外发生侧面碰撞时,中柱也应起到最大限度保护乘员的目的,因而中柱的强度和刚度要求对车身的安全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有的如中国专利(CN201494510U)公开的一种汽车的中柱结构,它由外板和位于外板内侧的内板连接而成,所述的外板和内板之间还固设有加强板,通过外板和内板之间设置的加强板增加中柱的机械强度。车身在生产时必须经过电泳涂装处理,以提高车身材料的耐腐蚀性、渗透性和装饰性能。汽车中柱在进行电泳涂装工艺时,首先将汽车中柱经过除锈除油冲洗等预处理工序后,浸入电泳槽内进行电泳涂装处理。而汽车中柱由于采用多个板焊接而成,电泳液只能浸渍于中柱外表面,无法进入中柱内部,导致中柱内部易发生锈蚀,影响了中柱的强度和耐久度,缩短了其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内部能充分进行电泳的汽车中柱。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中柱,包括外板和位于外板内侧的内板,所述的外板和内板之间形成空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板上开设有若干个与上述空腔相通的通孔。
本汽车中柱在其内板上开设有与内部空腔相通的通孔,因而在电泳涂装过程中,电泳液能通过该通孔充分进入空腔内,对外板和内板的两侧均能进行电泳涂装处理,保证了汽车中柱的耐腐蚀性和机械强度。
在上述的汽车中柱中,所述的通孔数量为三个。在内板上均匀分布有三个通孔,使电泳液流动均匀,零件各部分涂装程度较为同步。
在上述的汽车中柱中,所述的外板和内板之间还固设有加强板,所述的加强板在与内板的通孔对应的位置开设有贯穿孔。由于中柱的整体结构强度要求较高,在外板和内板之间设置该加强板能有效提高汽车中柱的整体强度,防止汽车发生意外碰撞时中柱变形严重。
在上述的汽车中柱中,所述的加强板由上加强板和下加强板焊接而成,所述的上加强板的厚度大于下加强板的厚度。
当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为保护乘员安全,碰撞吸能产生的形变应尽可能位于中柱下部,以保留较大的生存空间,因此本加强板的上加强板强度应大于下加强板强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中柱在其内板上开设有漏液孔,使得电泳涂装过程中电泳液能通过该漏液孔进入中柱内部,使中柱内部能充分进行电泳,大大提升了汽车中柱内部的耐腐蚀性和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汽车中柱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板;2、内板;3、加强板;31、上加强板;32、下加强板;4、通孔;5、贯穿孔;6、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汽车中柱包括外板1和位于外板1内侧的内板2,外板1和内板2之间形成空腔6,外板1与内板2之间还设有一加强板3,所述的内板2上均匀开设有三个与空腔6相通的通孔4,所述的加强板3上设有与内板2通孔4位置相对应的贯穿孔5。
当汽车中柱进行电泳涂装处理时,中柱整体浸泡于电泳液中,三个通孔4纵向均匀分布于内板2上,电泳液可经通孔4和贯穿孔5进入空腔6内,使得电泳液中的涂料微粒能均匀附着于内板2和外板1的内表面,加强了汽车中柱的耐腐蚀性和机械强度。
本汽车中柱的加强板3分为上加强板31和下加强板32,当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为保护乘员安全,碰撞吸能产生的形变应尽可能位于中柱下部,为乘员保留较大的生存空间,因此本中柱的上加强板31厚度应大于下加强板32厚度。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外板1、内板2、加强板3、上加强板31、下加强板32、通孔4、贯穿孔5、空腔6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6129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