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进气歧管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61722.X | 申请日: | 2010-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789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30 |
发明(设计)人: | 金德衡;金辰佑;裴圣镐;刘永勋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塑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04 | 分类号: | F02M35/104;B29C45/00;B29C65/06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张利强 |
地址: | 2155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歧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发动机的零部件,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的进气歧管。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节能与环保成为汽车工业的两大课题,功能塑料以其质量轻、制造成本低、性能优异等特点,不断替代金属材料,使得汽车发动机在轻量化、节能、环保和制造成本几方面获得突破。
进气歧管是发动机最关键部件之一,其核心功能是为发动机各缸提供充足均匀的混合气,是影响发动机动力性和油耗的关键因素;除此之外,进气歧管还为发动机电喷系统主要传感器和执行器提供结构支撑。
发动机金属进气歧管主要采用铝合金制造,为满足发动机进气和电喷系统安装要求,金属进气歧管设计制造工艺越来越复杂,成品率很难保证。
当发动机工作时,空气分子不仅与进气管路会产生摩擦,更重要的是随着发动机每缸进气门的打开与关闭,空气气流会出现前进波与反射波的交汇,这样空气分子之间摩擦运动增加,也就是进气压力脉动加强,发动机转速越高,进气压力脉动更剧烈,产生的进气噪声越大。压铸铝的进气管内壁粗糙度很差,导致摩擦力比塑料的大,不光是噪声,还有气流因为阻尼而损失动量,或者是涡流能量损失,造成低的充气效率。通常会在进气歧管上设置一个谐振腔,用于消除噪音,但由于空间有限,谐振腔的容积也有限,谐振腔无法达到进气消声,同时又有提高充气系数的效果。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既能达到进气消声,同时又能提高充气效率的进气歧管。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进气歧管,包括第一谐振腔、一组均匀排布的进气弯管、进气弯管安装座和进气总管安装座,所述进气弯管上端与第一谐振腔联通,下端与进气弯管安装座联通,所述第一谐振腔和进气总管安装座联通,还包括一个第二谐振腔,所述第二谐振腔一边紧靠着第一谐振腔,通过延伸至第二谐振腔内部的连接管道与第一谐振腔联通,另一边被进气弯管包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弯管弯曲成C状,靠近下端处有一连接板与第一谐振腔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外部有加强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谐振腔的一端通过一盖板密封,所述盖板通过螺栓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进气歧管整体由注塑成型的上片、中片、下片沿着连接轮廓振动摩擦焊接而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谐振腔和进气总管安装座之间还有一段进气管道。
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既能达到进气消声,同时又能提高充气效率。使用注塑成型的进气歧管管壁光滑,减小进气流通阻力;整体结构采用分片制造,再沿连接轮廓振动摩擦焊接的制造方式,生产效率高;稳压腔和进气弯管外表面有加强筋增加进气歧管整体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右视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左视示意图;
图4为图1的后视示意图;
图5为图1的剖视示意图。
其中,1为第一谐振腔;2为进气弯管;3为进气弯管安装座;4为进气总管安装座;5为第二谐振腔;6为连接管道;7为连接板;8为加强筋;9为盖板;10为进气管道;11为连接轮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结合图5所示,四个排布均匀的进气弯管2上端与第一谐振腔1联通,下端与进气弯管安装座3联通,所述第一谐振腔1和进气总管安装座4联通,还包括一个第二谐振腔5,所述第二谐振腔5一边紧靠着第一谐振腔1,通过延伸至第二谐振腔5内部的连接管道6与第一谐振腔1联通,另一边被进气弯管2包围。第二谐振腔5一端通过盖板9密封,盖板9通过螺栓固定在上面。
如图2,结合图4所示,第一谐振腔2和进气总管安装座4之间有一段进气管道10。
如图3,结合图4所示,所述进气弯管2弯曲成C状,靠近下端处有一连接板7与第一谐振腔1连接,所述连接板7外侧有加强筋8。第一谐振腔外壁也有加强筋。
如图1,结合图2、图3、图4所示,所述进气歧管整体由注塑成型的上片、中片、下片沿着连接轮廓振动摩擦焊接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塑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常熟塑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6172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