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光键盘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62187.X | 申请日: | 2010-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580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09 |
发明(设计)人: | 林进亿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巨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13/83 | 分类号: | H01H13/83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刚;吴孟秋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 键盘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光键盘,尤其涉及一种可有效利用光源产生照明亮度的发光键盘。
背景技术
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目前市面上已有各种具备发光效果的键盘,以使得使用者在亮度不足的环境下,仍可清楚辨别各按键的位置与字符符号,而不致发生错压按键而造成指令输入错误的情况。
已知发光键盘,如美国发明专利第US 7,357,523号所揭示,发光键盘包括键盘部及背光装置,该键盘部具有多个按键以及一底板,该按键设置于该底板上并可相对该底板做上下运动。而该背光装置则设置于该键盘部下方,该背光装置包含一导光板、一反射板以及一光源,该反射板设置于该导光板下方,该导光板则具有多个通孔,该光源则放置于该通孔内,因此,该光源可提供该键盘部所需光线。
另外,如中国台湾实用新型专利第M321551号,发光键盘包括一电路板、一键盘、一导光板、多个发光二极管以及一反光片,其中该电路板、该键盘与该导光板都由具有透光性的材质制成。该电路板的一表侧设有多个弹片,而该键盘则盖合于该电路板具有该弹片的一侧,且该键盘上设有多个分别对应至该电路板的弹片的按键。该导光板则盖合于该电路板的另一表侧,该导光板表面设有多个对应于该按键的通孔组,且各通孔组之间设置有多个容置槽,以容设该发光二极管。此外,该反光片则贴设于导光板的另一表侧,由此将该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线向上反射至该按键。
其中,在前述导光板中,该通过均为矩形,分别具有四个彼此垂直的侧壁,该侧壁做为该光源进入该导光板的入光面。然而在实际使用上,因为该光源经过该侧壁所产生的折射行为并无法使该光源有效地在该导光板中进行传递,即该光源并非完全折射至该导光板中欲使该键帽产生亮度的区域。因此在此种架构下,为使该按键可分别产生等同的亮度,必须尽可能缩短该通孔之间的距离,即,必须相对应地增加该发光体的使用量,因此将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已知发光键盘中,为使各键帽产生亮度而必须在导光板中设置大量发光元件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该发光键盘包括有一外壳体与一键盘部,该外壳体具有一供该键盘部设置的开口;以及一发光部,设置于该外壳体内,该发光部包含有至少一个容置槽与设于该容置槽内的发光元件,该容置槽的周缘上设有与该容置槽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一凹陷部与至少一个第二凹陷部,该第一凹陷部与该第二凹陷部的内壁分别形成有第一曲面与第二曲面,该发光元件产生一发散至该第一凹陷部与该第二凹陷部的光源,令该光源得以穿透该第一曲面与该第二曲面而于该发光部中传导以投射至该键盘部。
因此,由于该光源经过该第一曲面与该第二曲面产生折射后将大部分地朝向该第一凹陷部与该第二凹陷部的内凹的方向进行传导,因此本实用新型相对于已知技术达到的有益效果在于,可以将该光源进行更有效地利用,因此将大幅缩减该发光元件的数量,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发光键盘第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发光键盘第二实施例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发光键盘中该容置槽第一形式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发光键盘中该容置槽第二形式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发光键盘中该容置槽第三形式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发光键盘中该容置槽第四形式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发光键盘中该光源于该导光部传导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现就配合图式说明如下: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发光键盘第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发光键盘包括一外壳体10、一键盘部20与一发光部30,该外壳体10由一顶盖11与一底盖12相互组装所构成,其中该顶盖11设有一供该键盘部20容设的开口13,且该发光部30设置于该外壳体10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巨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新巨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6218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