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注塑机外接设备的信号连接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62647.9 | 申请日: | 2010-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841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黃正茂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顺德区汉达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17 | 分类号: | B29C45/17;B29C45/7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308 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注塑 外接 设备 信号 连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机的信号连接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注塑机外接设备的信号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使用的很多注塑机在外接其它设备后,其控制系统中的信号输出没有引出点,导致外接设备无法正常工作。例如,日本日精公司生产的ES系列手动、半自动、全自动注塑机都没有顶针后退限信号引出点,无法提供给外接设备所需的顶针后退限信号,如果需要使外接设备正常工作,就必需请原厂商在注塑机的控制系统中重新编程及加装插件,时间长且成本很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提供一种注塑机外接设备的信号连接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注塑机外接设备的信号连接装置,设于注塑机的控制电路与外接设备之间,该信号连接装置由四个插设于继电器座内的中间继电器组成,其分别与该注塑机控制电路中的信号输出点及电源装置连接,该四个中间继电器可相互控制,并能将注塑机控制电路中的信号输入至外接设备。
较优的,所述中间继电器为8脚中间继电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简单实用,直接将中间继电器连接于电路就可控制外接设备的动作,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注塑机外接设备的信号连接装置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细予以说明。
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注塑机外接设备的信号连接装置的电路原理图。该信号连接装置由四个插设于继电器座内(图未示)的8脚中间继电器组成,其中一中间继电器与注塑机的控制电路中的开模完信号端连接,其电磁线圈501与开模完信号触发开关10串联,具有常闭触点502、503。另一中间继电器与注塑机的控制电路中的开模信号端连接,其电磁线圈601与开模信号触发开关20及常闭触点502串联,具有常闭触点602。还有一中间继电器的电磁线圈701与常闭触点503、602串联,具有常闭触点702,常开触点703。最后一中间继电器连接于注塑机的控制电路中的顶针前进限信号端,其电磁线圈801与顶针前进限信号触发开关30及常闭触点702串联,具有常开触点802。该四个中间继电器之间可相互控制,其中常开触点703、802与外接设备连接,控制该外接设备的动作。
注塑机开模完,其控制电路输出一开模完信号与顶针前进限信号,使开模完信号触发开关10与顶针前进限信号触发开关30闭合,与该开模完信号触发开关10连接的中间继电器的电磁线圈501接通电流,其常闭触点502、503断开,与该常闭触点503串联的电磁线圈701失去电流,使常闭触点702保持闭合状态,与该常闭触点702串联的电磁线圈801接通电流,闭合其常开触点802,该常开触点802导通作为输出给外接设备的顶针前进限信号,等同于外接设备顺利接收到注塑机输出的顶针前进限信号。
模具内的产品取出,注塑机开始合模时,控制电路停止输出开模完信号与顶针前进限信号,开模完信号触发开关10与顶针前进限信号触发开关30断开,与该开模完信号触发开关10连接的中间继电器的电磁线圈501断开电流,其常闭触点503保持闭合状态,电磁线圈701接通电流,使其常开触点703闭合,常开触点703导通作为输出给外接设备的顶针后退限信号,等同于外接设备顺利接收到注塑机输出的顶针后退限信号。
在注塑机自动连续生产中,开模时连接于开模信号端的中间继电器的电磁线圈601通电,其常闭触点602断开,可先于电磁线圈501获取信号,断开电磁线圈701的电流,提前断开常闭触点703保持的顶针后退限信号,以缩短注塑机的生产周期,并防止外接设备出现错误的动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是依本实用新型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改,都被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所覆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顺德区汉达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顺德区汉达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6264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