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贴标机的标签带张力控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63814.1 | 申请日: | 2010-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531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02 |
发明(设计)人: | 蔡林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蔡林达 |
主分类号: | B65C9/18 | 分类号: | B65C9/18;B65H2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9 | 代理人: | 寿宁;张华辉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园***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贴标机 标签 张力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贴标机的标签带张力控制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设置简单,使用简易、方便,可使一般自粘性标签带或收缩膜标签带的馈送更为顺畅、确实、稳定及具准确、平整效果,而极符实际适用性、理想性和进步性,且前所未有的贴标机的标签带张力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自粘性标签自动贴附机或收缩膜标签自动贴附机将整卷的带状标签逐一贴设于被贴物时,该各标签是否准确、美观、稳定的贴附于被贴物,除了与标签贴附机的被贴物导正机构、定位机构及贴标机构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外,该标签带馈送机构的运作与配合亦有直接性影响。现有习知标签带馈送机构的种类繁多,主要是依标签贴附的方式与性质有所不同,当然,使用最多者直接将整卷的标签带放置在一标签盘上,透过一卷收器(如步进马达)对标签底带逐一卷收运作,该附着于标签底带的标签便可逐一被剥离机构剥落贴附在被贴物。不可否认,是种直接利用卷收器致标签带逐一实施馈送运作的方式,确实可致标签逐一贴附在被贴物上,然而,经使用后,业者亦发觉该仍有些许缺失,可待改善。即,由于标签带逐一馈送时,必然会产生位移的惯性力(若高速馈送时,该惯性力更大),而当贴标途中发生暂时停机现象时(如被贴物的整列未完成,或生产线的其他机器暂停等情况发生时,通常贴标机会行暂停动作,待一切就序后再自动启动),该标签带又必然会因位移惯性力作用而继续位移,且使标签带呈松弛状,如此,该呈松弛状的标签带再实施馈送贴标运作时,便极易发生贴附不准确、不平整,甚而因太过松弛而造成纠结、卡带的现象。当然,针对该项缺失,亦可以增加标签盘的摩擦力或减缓贴标速度来改善,然而,该却明显有治标不治本的现象,除了会增加操作麻烦性,亦有不适于大量生产的生产线运作缺点。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一般自粘性标签自动贴附机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可兼具体积小、成本低且使用时可具有全方位调整功能的新型结构的贴标机的标签带张力控制装置,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一般自粘性标签自动贴附机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贴标机的标签带张力控制装置,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可改善上述缺失,并使标签带的馈送更具顺畅、确实、稳定及准确、平整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贴标机的标签带张力控制装置,其中包含有:多个定导带轮,枢设在贴标机机台;左、右限位柱,安设在贴标机机台;一缓冲摇臂,一端以自由转动状安设在贴标机机台的第一枢轴,另端位于左、右限位柱之间并为一复位元件朝定导带轮相反方向施力,其上设有至少一只动导带轮,该等动导带轮并与定导带轮相对应形成滑轮组;一偏心轮,与缓冲摇臂一同安置在第一枢轴;一刹车盘,自由转动的安设在贴标机机台的标签轴;一标签盘,与刹车盘一同安置在标签轴,可供卷状标签带承置;一刹车摇臂,以自由转动状枢设在贴标机机台的第二枢轴并使两端呈相对方向摆动,一端被一主复位元件朝偏心轮方向施力并恰与偏心轮相触压,另端安设有一刹车块对应着刹车盘,并恰为一安设在机台的辅助复位元件朝刹车盘方向施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标签带张力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的该刹车摇臂一端设有一导轮与偏心轮相触压。
前述的标签带张力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的该偏心轮在缓冲摇臂的动导带轮越往定导带轮方向偏摆时,越以渐高点触压刹车摇臂的导轮,并致刹车摇臂另端安置的刹车块被主复位元件和辅助复位元件作动,以渐小摩擦力施予刹车盘。
前述的标签带张力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的该偏心轮在缓冲摇臂的动导带轮越远离定导带轮时越以渐低点触压刹车摇臂的导轮,并致刹车摇臂另端安置的刹车块被主复位元件和辅助复位元件作动,以渐大摩擦力施予刹车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蔡林达,未经蔡林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6381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