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面向管道运输的管道内腐蚀监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64414.2 | 申请日: | 2010-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673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15 |
发明(设计)人: | 董绍华;王联伟;王彦军;刘刚;周永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石油北京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7/00 | 分类号: | G01N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00 | 代理人: | 陈曦 |
地址: | 10010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面向 管道 运输 腐蚀 监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面向管道运输行业的安全需求,对长距离输送管道(简称长输管道)的管道内腐蚀情况进行在线监测的装置,属于腐蚀检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管道运输是我国的五大运输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被誉为国民经济的动脉。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经济对长输管道的依赖性逐渐提高,而管道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稳定的敏感度也越来越高,油气管道的安全问题已经是社会公众、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腐蚀是影响管道运输系统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腐蚀破坏引起的恶性突发事故,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后果。据几个工业发达国家的统计,每年由于腐蚀造成的直接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3%,腐蚀造成的间接损失更是难以计算。有关研究表明,尽管腐蚀很难完全避免,但可以采用工程手段进行防护和控制。
目前,针对长输管道的腐蚀监测问题,先后出现了监测孔法、挂片失重法、电阻探针法、电法学法、电磁感应法等多种腐蚀监测方法,分别说明如下:
(1)监测孔法
监测孔法是从设备壁或管道外侧钻一孔,使剩余壁厚等于腐蚀裕度。如果腐蚀裕度已经消耗完,该监测孔就会出现泄漏。
(2)挂片失重法
挂片失重法是最常规的腐蚀监测方法,它采用把试样放入腐蚀系统中,通过暴露一段时间后,测量试样重量的变化来求得平均腐蚀速率。
(3)电阻探针法
电阻探针法是通过测量试件在腐蚀过程中的电阻变化来计算出试件的腐蚀量和腐蚀速率的一种监测方法。
(4)电化学法
电化学法可进行瞬时腐蚀速度的测量,反应灵敏,适用于电解质介质。
(5)电磁感应法
电磁感应法的原理是将一金属薄片置于探头外表面,通过测量探头内线圈信号的变化推算腐蚀速度,其测试敏感度高,适用范围广。
管道腐蚀监测技术可以分为离线检测和在线监测两大类。离线检测是指在介质的作用下,长输管道及附属设备在运行一段时期后进行的检测,以确定本体有无裂纹、有无局部腐蚀穿孔的危险以及剩余壁厚。在线监测是指在介质的作用下,实时监测长输管道及附属设备发生的腐蚀(或磨蚀)速率,以获得长输管道及附属设备腐蚀过程的有关信息,以及生产操作参数与设备运行状态之间相互联系的数据,并依此数据调整生产操作参数,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及工业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着管道内腐蚀监测设备由单一的便携式工作模式向多点的、在线的工作模式转变。但是,满足这一要求的管道内腐蚀监测设备在市场上却并不多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面向管道运输的管道内腐蚀监测装置。利用该装置可以对长输管道内壁的腐蚀与磨蚀速率值、金属损失量等进行在线监测。
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的技术方案:
一种面向管道运输的管道内腐蚀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道内腐蚀监测装置包括计算处理单元和分别安装在各个管道监测点处的多组腐蚀监测单元;
所述腐蚀监测单元包括探头、变送器和数据记录器,所述探头插入待监测的长输管道内,并利用探头转接器连接所述变送器,所述变送器连接所述数据记录器;
各组腐蚀监测单元中的所述数据记录器通过通信电缆连接在一起,并与计算处理单元进行连接。
其中,所述探头为M15型可替换型探头。
所述变送器为MT-9485型变送器。
所述数据记录器为MT-9500A型数据记录器。
本管道内腐蚀监测装置基于电磁感应法的工作原理,可以在任何环境下快速测定长输管道内的腐蚀速率。由于信号反馈时间短、测量快捷并能及时反映出长输管道的腐蚀情况,因此是管道运输行业中十分有用的监测控制手段。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本管道内腐蚀监测装置的整体架构示意图;
图2为管道内腐蚀监测装置中,一组腐蚀监测单元的安装状态主视图;
图3为管道内腐蚀监测装置中,一组腐蚀监测单元的安装状态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石油北京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未经中石油北京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644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超声波探伤系统
- 下一篇:混合动力集合式供液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