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气柜施工的连接钩具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69451.2 | 申请日: | 2010-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722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23 |
发明(设计)人: | 黄金祥;易昶;唐谱洪;钟友斌;潘伍覃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一冶钢结构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C13/08 | 分类号: | F17C13/08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430415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施工 连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大型气柜的安装,具体地指一种用于气柜施工的连接钩具。
背景技术
气柜是圆柱或棱柱形的容器,体积在20000m3~300000m3不等。工作时通过其内部活塞的上下滑动,来保持内部储存的气体恒压。
现有的气柜施工过程中,往往是采用整体倒装法,即利用专门的起吊设备或者支撑机构来临时固定吊起的拱顶、活塞和柜体,以逐带安装最下面的一带柜体。传统的整体倒装法虽然实现了每带柜体都在地面最低点施工,但是在施工后期,由于整个气柜需全部吊起,才能施工最下方的一带柜体,所以对起吊设备的要求很高,而且平衡难以控制。于是,越是接近完工,施工的难度也越大。
所以,上述现有的施工方法主要适于小型气柜的安装,且该方法需要利用较多的专门设备,这不仅占用空间,而且需要复杂的人工操作,很不方便。
随着社会的发展,气柜的体积越来越大,整个气柜的重量也越加庞大。例如:体积在300000m3的气柜,其直径长达64600mm,如采用整体倒装法,实际操作几乎无法实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气柜施工的连接钩具,能够适于大型气柜的安装,且使施工过程中的设备使用量小、操作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柜的施工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
1)根据气柜的规格,安装气柜的底板,然后在底板周围安装立柱,在立柱围合成的空间内制作活塞并使活塞与立柱之间滑动连接;
2)在活塞上安装中心支撑架,然后在活塞上方制作拱顶,利用中心支撑架和连接钩具使拱顶和活塞刚性连接;
3)安装活塞与拱顶之间的柜体;
4)将每根立柱均向上延伸安装一节,在活塞下方安装密封系统;
5)向气柜内的密封系统充气,使拱顶和活塞沿立柱向上浮升,浮升到一定高度后,利用连接钩具使拱顶和活塞临时固定于立柱上;
6)重复进行步骤3)至步骤5),直到柜体从下至上完全安装完毕;
7)浮升拱顶和活塞至柜体的最高点,然后将拱顶与柜体顶部的立柱固定;
8)拆除中心支撑架和连接钩具。
所述步骤5)中,向气柜内的密封系统充气使拱顶和活塞浮升的高度为柜体的一带或者两带的高度。
用于上述方法的连接钩具包括一块条形的双层筋板;双层筋板的上端设有用于同拱顶连接的上T形板;双层筋板的中部铰接有活动卡扣,活动卡扣与设置在立柱上的卡槽配合,用于连接钩具与立柱之间的固定;双层筋板的下端设有用于同活塞连接的下T形板。
所述双层筋板上还设有用于对活动卡扣进行限位的定位楔。
本实用新型中连接钩具的设计,能够使拱顶和活塞始终刚性连接并与立柱临时固定,由多根立柱来支撑拱顶和活塞的重量,这样的操作,不仅减少了专用提升或者支撑设备的使用,而且只需人工将活动卡扣的一端旋入卡槽即可,操作十分轻松简便。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方法可以概括为“拱顶和活塞倒装+柜体正装法”,该方法不仅省却了数量多、要求高的专用设备和复杂的人工操作,而且拱顶和活塞每浮升一次,即可检查一次密封系统的性能和活塞滑动浮升效果,能够避免传统方法需待气柜全部完工后再进行活塞升顶试验的缺陷,有利于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过程一;
图1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过程二;
图1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过程三;
图1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过程四;
图1e为本实用新型实施过程五;
图2为图1中连接钩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上T形板的左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活动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带有定位楔的双层筋板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下T形板的左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中心支撑架,2-立柱,3-拱顶,4-连接钩具(其中:4.1-上T形板、4.2-活动卡扣、4.3-双层筋板、4.4-定位楔、4.5-下T形板),5-卡槽,6-活塞,7-底板,8-柜体(其中:8.1-第一带、8.2-第二带、8.3-第三带、......、8.N-第N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一个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气柜施工的连接钩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一冶钢结构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武汉一冶钢结构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694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