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葫芦联合打捞处置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69807.2 | 申请日: | 2010-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137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9 |
发明(设计)人: | 李学麒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学麒 |
主分类号: | E02B15/10 | 分类号: | E02B15/10;E02B15/06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华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5112 | 代理人: | 王俭 |
地址: | 541002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葫芦 联合 打捞 处置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打捞处置装置,具体是一种应用于水面上的水葫芦联合打捞处置装置。
背景技术
水葫芦是一种喜温型多年生水生植物,漂浮于水面生长,生长速度快、繁殖力极强。在河流、湖泊中大量生长,造成河道堵塞、湖面淤积。不仅造成了严重的水质污染,也影响了城市景观,对农业灌溉、交通运输、阻碍泄洪,而且因水质污染而破坏水体生态系统平衡,其负面影响极其深远广泛。
目前治理水葫芦的方法一般有人工打捞、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人工打捞劳动强度大、见效慢,大面积发生时根本来不及清理;化学防治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破坏,腐烂掉的水葫芦会对水环境造成再次污染;生物防治法对引进的外来物种的副作用不可预见。
为解决这个问题,如公开号为CN2605196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的一种水葫芦打捞船,但该船只是将水葫芦打捞上来,后续的处理需要运送到其他地方进行,处置不连续、增加运输成本、劳动强度大;公开号为CN2763350、CN201305844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的打捞处理装置,可完成对水葫芦的打捞、粉碎或切割,但仍然存在处理不完全的缺点;公开号为CN1522932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的水葫芦打捞船流水线装置,工作时首先使用三把高压水枪将船体前方的大片水葫芦撕扯成小片,噪音较大;打捞后没有粉碎步骤,仍然需要进行后续的粉碎处理过程;船体为双体船,造价、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水葫芦联合打捞处置装置,该装置具有成本低、打捞速度快、打捞数量大、减少打捞的工作盲区、处置速度快、劳动强度较小、增加打捞船的一次性出船的工作周期、减少陆上运输的直接成本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水葫芦联合打捞处置装置,包括固定有动力推进装置的移动式水面工作平台和电力装置,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工作平台上顺序设有打捞装置、脱水装置、粉碎装置和压缩打包装置,打捞装置设置在工作平台的前端,打捞装置的出料端与脱水装置中的脱水入料口相对应,脱水装置中的脱水出料口与粉碎装置中的进料口相对应,粉碎装置中的粉碎出料口与压缩打包装置中的压缩入料口相对应,电力装置分别与打捞装置、脱水装置、粉碎装置和压缩打包装置连接。
所述的粉碎出料口的下方与压缩入料口的上方通过传送带连接。
所述的打捞装置包括壳体、设有挖齿的打捞辊筒及传送辊筒、栅栏I和栅栏II,打捞辊筒设置在工作平台的前端接近于水面处,传送辊筒设置在打捞辊筒与脱水装置中的脱水入料口之间,传送辊筒前端的挖齿与打捞辊筒的挖齿相对应,传送辊筒的后端为出料端,后端上的挖齿与脱水入料口相对应,打捞辊筒的上方竖直的设置与壳体连接的栅栏I,下方设置与工作平台连接的栅栏II。
所述的打捞辊筒设置在工作平台上,并可调节高度。
所述的脱水装置为碾压辊筒。
所述的粉碎装置为粉碎机,该粉碎机的刀片分为三层,每层两把刀片,刀片的刀口朝下,按照从顶层到底层的顺序,刀片的长度依次增大。
所述的压缩打包装置包括箱壁、设置在箱壁顶部的顶部液压缸和设置在箱壁侧面的侧部液压缸,顶部液压缸的输出端与压缩板连接,侧部液压缸的输出端与推板连接,与推板相对应的箱壁处设有接料平台。
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工作时,打捞辊筒的前端向下旋转,打捞辊筒的挖齿把接触到的水葫芦带到传送辊筒的挖齿上,传送辊筒的旋转方向与打捞辊筒相反,传送辊筒的挖齿将水葫芦带到脱水装置中,通过脱水装置中的碾压辊筒进行碾压脱水,脱水后进入粉碎装置中进行粉碎,粉碎后的水葫芦通过传送带进入压缩打包装置,先由顶部液压缸通过压缩板进行压缩,然后由侧部液压缸通过推板将压缩后的水葫芦推送到接料平台,进入立体包装袋中进行打包。通过以上的处置过程可使水葫芦纤维渣的体积缩小约20倍,重量减少约80%,工作船出船一次可装载更多的水葫芦,相对也可减少船体的吃水量;打捞辊筒可上下移动调节吃水的深度,适应在各种不同深度的水里进行打捞工作,减少打捞的工作盲区。
本实用新型在一个工作平台上完成了水葫芦从打捞到脱水、粉碎、压缩、包装的全套处置过程,具有成本低、打捞、处置速度快、打捞数量大、减少打捞的工作盲区、人工劳动强度较小、增加打捞船的一次性出船的工作周期、减少陆上运输的直接成本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学麒,未经李学麒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698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预制混凝土管桩可向外平移扩张钢节点
- 下一篇:智能型支撑轮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