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管状零件外圆挤光成形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73780.4 | 申请日: | 2010-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445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16 |
发明(设计)人: | 张胜杰;刘平;侯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华川电装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28/00 | 分类号: | B21D28/00;B21D37/10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 51124 | 代理人: | 杨冬 |
地址: | 610106 四川省成都市外***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状 零件 外圆挤光 成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挤光成形装置,尤其是一种管状零件外圆挤光成形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需要提高管状零件加工精度时,特别是要提高外圆及内圆圆度时,常常采用磨削的机加工方式。这种方式对于小批量加工有优势,但对于需要大批量加工同一规格的零件时,这种方式的加工效率就比较低,因此,往往在这时采用制作相应的模具、在冲压设备上挤光成形的加工方式。
现有的管状零件挤光成形装置一股采用对其管状零件的外圆和内圆同时挤光成形的方式,利用具有与管状零件最终外圆尺寸相同的凹模内孔及具有与管状零件最终内圆尺寸相同的推块同轴布置,凹模下垫有空心垫板,空心垫板用于轴向固定管状零件,空心垫板上的过孔与凹模内孔同轴,供推块通过,利用压力机等推动推块沿所述的凹模内孔轴向运动,将管状零件强行挤压成形。
上述的挤光成形装置中,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同时发生超过弹性变形程度的周向的拉伸与压缩变形,并且一次变形量大,由这种挤光成形装置得到的产品易出现外表面暗线,内表面裂纹、开裂等冲压变形缺陷,且加工完成后需要左右摇动才能将产品从推块上取下。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管状零件挤光成形装置加工时外表面易出现暗线缺陷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避免暗线缺陷的管状零件外圆挤光成形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管状零件外圆挤光成形装置,包括设置有通孔的凹模,所述凹模还配置有可通过该通孔并与该通孔同轴布置的推块,所述通孔为阶梯孔,阶梯孔包括第一孔段、第二孔段和连接在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之间的变形孔段,其第一孔段的尺寸大于管状零件的初始外圆尺寸,其第二孔段的尺寸等于管状零件的最终外圆尺寸,其变形孔段的尺寸是圆滑过渡的。
所述凹模固定连接在凹模限位组件上。
所述凹模限位组件包括底板和固定连接在底板上的垫块,垫块上设置有对应于所述通孔的容腔,容腔外周边设置有凹模限位结构,底板上设置有定位结构。
所述容腔的侧壁上开有取件口。
所述推块为阶梯形凸台形状,包括大凸台及与大凸台同轴的小凸台,其大凸台的环形端面接触管状零件的端面,所述大凸台与所述通孔间隙配合,所述小凸台与管状零件的内壁间隙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单独解决管状零件外圆挤光的成形问题,产品变形过程中是自由缩径,因此,不会出现暗线缺陷,产品加工后取出方便,主要适用于圆形截面、椭圆形截面的管状零件外圆挤光成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K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轴测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推块,2-管状零件,3-凹模,4-垫块,5-底板,6-取件口,7-定位结构,8-螺钉,9-凹模限位结构,10-大凸台,11-环形端面,12-小凸台,13-第一孔段,14-变形孔段,15-第二孔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管状零件外圆挤光成形装置,包括设置有通孔30的凹模3,所述凹模3还配置有可通过该通孔30并与该通孔30同轴布置的推块1,所述通孔30为阶梯孔,阶梯孔包括第一孔段13、第二孔段15和连接在第一孔段13和第二孔段15之间的变形孔段14,其第一孔段13的尺寸大于管状零件2的初始外圆尺寸,其第二孔段15的尺寸等于管状零件2的最终外圆尺寸,其变形孔段14的尺寸是圆滑过渡的。本实用新型的管状零件外圆挤光成形装置中,管状零件2外圆挤光采用自由缩径的方式进行,在外圆挤光过程中管状零件2周向仅承受单向压应力,避免了暗线缺陷的产生,并可以降低冲压过程中产品与模具之间的正压力,从而降低冲压过程中的摩擦力,改善冲压过程的变形条件,降低其对模具表面质量和冲压过程中的润滑条件的要求,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
如图1所示,为保证正压,一股均采用铅垂方向下压的方式,即所述推块1为上下移动推块,其移动轨迹在铅垂面上。当然,也可以采用水平推压的方式来挤光成形。
如图1和图3所示,为便于对中,所述凹模3固定连接在凹模限位组件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华川电装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成都华川电装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737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离合器盖总成装配铆接工装定位装置
- 下一篇:一种彩钢PU发泡复合板双层压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