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复合式汽车机械撞击缓冲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76679.4 | 申请日: | 2010-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928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13 |
发明(设计)人: | 秦海伟;张俊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秦海伟 |
主分类号: | B60R19/28 | 分类号: | B60R19/28;B60R19/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6 河南省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汽车 机械 撞击 缓冲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式汽车机械撞击缓冲装置。
二、背景技术
世界汽车技术的发展史,换个角度来看也是一部车祸史,每年全世界发生的车祸数以万计,给众多家庭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不幸。从汽车发明至今,汽车的发动机、车体防腐及舒适性都较最初有了革命性的变化,唯独在汽车安全防护结构上还停留在车体前后加保险杠、车内装安全带加气囊的水平,由于结构上的存在的问题,使用效果差,不能有效防止对车体和人体的伤害,而社会的发展使得人类对汽车的依赖越来越强。因此,如何能研制出具有更好的缓冲性、减轻碰撞造成的车体损伤和对人体的伤害的汽车缓冲装置,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改进势在必行。
三、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解决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式汽车机械撞击缓冲装置,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汽车防护装置使用效果差,不能有效防止对车体和人体的伤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方案是,车体底部前、后两端装有对称的传递装置,传递装置由金属板、第一弹簧、传递轴和第一轨道构成,金属板经第一弹簧和传递轴的一端呈垂直状固定在一起,传递轴的另一端伸出第一轨道的外部,并和活塞杆的前端连接,活塞杆的后端穿过第二轨道置于气缸前部内,气缸内有固定在活塞杆后端上的活塞,第二轨道前端的活塞杆上套装有第二弹簧,气缸底部内有第三弹簧,气缸底部外面有安全阀,第二弹簧、第二轨道、活塞杆、活塞、气缸、第三弹簧和安全阀构成缓冲装置。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新颖独特,可以提供更好的缓冲性能,使用效果好,有效防止对车体和人体的伤害,具有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气缸结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滑轮组结构主视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是,车体13底部前、后两端装有对称的传递装置,传递装置由金属板、第一弹簧、传递轴和第一轨道构成,金属板1经第一弹簧5和传递轴6的一端呈垂直状固定在一起,传递轴6的另一端伸出第一轨道2的外部,并和活塞杆9的前端连接,活塞杆的后端穿过第二轨道8置于气缸3前部内,气缸内有固定在活塞杆后端上的活塞10,第二轨道前端的活塞杆上套装有第二弹簧7,气缸底部内有第三弹簧11,气缸底部外面有安全阀12,第二弹簧、第二轨道、活塞杆、活塞、气缸、第三弹簧和安全阀构成缓冲装置。
为了保证使用效果,所说的传递轴6经刹车线4或滑轮组和活塞杆相连接;所说的滑轮组(如图3所示)由两只滑轮14和钢缆15组成,两只滑轮和钢缆相连接,钢缆的两端分别和传递轴、活塞杆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依靠活塞依次压缩封闭气体和弹簧使其次第形变,吸收由传递装置输送来的撞击能量进而降低机械撞击对车辆和人员的损伤的保护装置,其特点是:
1、可以提供二次缓冲:
冲击力传递到活塞杆时,推动其压缩气缸内气体至安全阀耐压极限,安全阀开启泄压,此为第一次缓冲;若第一次缓冲未能完全吸收外部撞击能量,此时车体在外力作用下继续变形内陷,形变传导给传递装置继续推动活塞前进压缩第三弹簧和缸内气体提供二次缓冲。第三弹簧的自由状态长度应与安全阀泄压时活塞压缩行程相对应。
2、安装位置灵活:
本实用新型的传递装置一般安装在前后保险杠向里位置的左右两侧,也可安装在发生事故时易碰撞到的任意车体位置内侧,只需对传递装置前端金属板进行加固,并留出传递轴移动轨道安装位置即可。
3、本实用新型与柔性保险杠或汽车裙边配合使用时,效果更佳:
在发生碰撞时,柔性保险杠先发挥作用,被压缩到极限仍无法完全缓冲撞击能量时继续形变推动活塞压缩气缸,进而安全阀开启泄压,进而压缩第三弹簧,相当于在碰撞过程中有三次缓冲机会,各部件搭配合理的前提下,完全缓冲撞击能量,有效防止对车体和人体的伤害。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新颖独特,可以提供二次缓冲,具有更好的缓冲性能,能最大限度地减轻碰撞造成的车体损伤和对人体的伤害,减少碰撞后车辆维修投入,具有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秦海伟,未经秦海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766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高浓度有机有毒废液焚烧炉
- 下一篇:一种退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