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六层线路板对位压合后的防曝板透气孔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78450.4 | 申请日: | 2010-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976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13 |
发明(设计)人: | 李泽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竞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3/46 | 分类号: | H05K3/46;H05K1/00 |
代理公司: | 昆山四方专利事务所 32212 | 代理人: | 盛建德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昆山***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路板 对位 压合后 防曝板 透气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六层线路板对位压合后的防曝板透气孔结构,可有效防止压合后的六层线路板后期高温作业时曝板。
背景技术
六层及以上的多层线路板在层压前需将内层芯板和绝缘层对位叠加后由铆钉固定以防止层压时各内层芯板间线路层错位,而后再覆盖外层铜箔后进行层压工艺,然由于采用铆钉固定内层线路,铆钉内的空气在后期线路板制作的高温作业(如防焊工艺后高温烘烤作业)中膨胀而导致曝板,最终导致多层线路板报废;传统的防曝板做法是层压后在对应压合铆钉处用5.5mm钻针直接将整个铆钉钻掉,但此种做法钻针的成本较大,钻孔效率较低,且钻针作业时钻孔机主轴扭力较大易使钻孔机主轴受损。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六层线路板对位压合后的防曝板透气孔结构,在确保有效防爆板的同时,可有效降低透气孔制作成本且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六层线路板对位压合后的防曝板透气孔结构,所述对位压合后的六层线路板由两块双面芯板、三片绝缘层和两片铜箔层叠加压合形成,其中两块双面芯板之间设有一片绝缘层,两块双面芯板相互背离的一面各覆盖一片绝缘层,该两块双面芯板与三片绝缘层之间相互对位叠加后由铆钉固定形成内部固定板,该内部固定板两表面各覆盖一片铜箔层,所述压合后的六层线路板对应其内部固定板的各铆钉处部位的周边钻设有若干透气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层为聚酯胶片(prepreg)。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合后的六层线路板对应其内部固定板的各铆钉处部位的周边钻设有七个透气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透气孔的孔径为0.7mm~1.5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透气孔的孔径为0.7mm~0.95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透气孔的孔径为1.05mm~1.5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透气孔的孔径为1.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中型号的钻针在对位压合后的六层线路板对应铆钉部位的周边钻若干透气孔,便于六层线路板在后期高温作业时铆钉内空气膨胀后通过透气孔流出办外,避免高温所产生的空气将聚酯胶片涨开而导致曝板;由于中型号钻针为常规线路板钻孔工艺中常用的钻针,采用此种结构后,透气孔可采用制作该六层线路板的钻孔工艺中的一种中型号钻针来钻孔制作,减少了钻孔时的换刀时间;相对于原先采用5.5mm钻针直接将整个铆钉钻掉形成一大透气孔的结构而言,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透气孔结构可相对降低钻针成本,提升钻孔效率,同时可减小钻孔机主轴扭力而避免其主轴受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透气孔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对比的原有技术中透气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对位压合后的六层线路板的层间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对位层压后的六层线路板的内部固定板的铆钉部位层间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种六层线路板对位压合后的防曝板透气孔结构,所述对位压合后的六层线路板1由两块双面芯板11、三片绝缘层12和两片铜箔层13叠加压合形成,其中两块双面芯板11之间设有一片绝缘层12,两块双面芯板11相互背离的一面各覆盖一片绝缘层12,该两块双面芯板11与三片绝缘层12之间相互对位叠加后由铆钉3固定形成内部固定板2,该内部固定板2两表面各覆盖一片铜箔层13,所述压合后的六层线路板1对应其内部固定板2的各铆钉3处部位的周边钻设有若干透气孔4。
所述绝缘层12为聚酯胶片(prepreg)。
所述压合后的六层线路板1对应其内部固定板1的各铆钉3处部位的周边钻设有七个透气孔4。
所述透气孔4的孔径为0.7mm~1.5mm。
所述透气孔4的孔径为0.7mm~0.95mm。
所述透气孔4的孔径为1.05mm~1.5mm。
所述透气孔4的孔径为1.0mm。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六层线路板,六层以上线路板采用类似的透气孔结构属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极其容易想到的等同替换结构,因此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应该包括六层及六层以上的多层线路板的透气孔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竞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未经竞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7845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生物复合叶面肥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噬硫菌生物酶除臭方法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