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烹饪用灶具的炉膛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80616.6 | 申请日: | 2010-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400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9 |
发明(设计)人: | 刘信羽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信羽 |
主分类号: | F24C15/00 | 分类号: | F24C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烹饪 灶具 炉膛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烹饪用灶具,具体地讲,是涉及一种烹饪用灶具的炉膛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烹饪用灶具的炉膛结构,包括一带有炉膛(即燃烧室)的壳体,炉膛内壁或壳体夹层内设置有隔热层(一般由厚度为30-70毫米的耐火砖构成),其作用在于:一、减小热量损失,保证燃烧的热负荷,二、防止壳体外表面温升过高;炉膛底侧还设置有排烟口,其直接连接在烟道与炉膛之间,以排走烟气。
上述炉膛结构在使用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隔热层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隔热保温作用,但由于其热容大,在冷态下大量吸收热,在热态下又大量放出热,对烹饪火候影响较大。操作者不易把握,致使相同时间内的菜肴的生熟程度不一样,菜肴质量不能得到保证。火候不稳定或不易把握,对自动或半自动的烹饪设备来说,影响就更大。同样,由于隔热层在热态下大量放出热,烹饪作业持续一段时间后,炉膛壳体的温度依然会很高,从而使得整个烹饪环境的温度都会较高,影响作业。此外,上述排烟口的设计也不尽合理,其直接连接在炉膛与烟道之间,一方面容易造成燃烧器“偏火”,导致锅具受热不均,另一方面燃烧器所产生的热量,一部分被排烟口直接排走,热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隔热保温效果更好、热效率更高以及对外热辐射低的烹饪用灶具的炉膛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烹饪用灶具的炉膛结构,包括一带有炉膛和排烟口的壳体,以及一位于炉膛内的用于支撑配合使用的锅具的内胆,内胆的开口形状与锅具的外形相适应,内胆上设置有过气孔;内胆与锅具合围成加热区,内胆与壳体或内胆与壳体、锅具一起合围成排烟区;排烟区与排烟口相通,加热区通过过气孔与排烟区相通。
上述内胆与上述壳体可以呈一体式设置,使得其横断面呈倒置的“V”形或“U”形或相近的形状。或者,两者也可以呈分体式设置,其中,内胆顶部与壳体的顶端紧密贴靠在一起,如在内胆顶部设置折边,该折边压贴在壳体的顶端。
上述炉膛结构在使用时,配合使用的锅具由上述内胆支撑,燃烧器所产生的高温火焰,首先在锅具与内胆所围成的加热区内对锅具(包括其内的烹调物料)集中加热,以满足火候的需要;然后火焰产生的烟气经上述过气孔排放到上述排烟区内,被排烟区缓冲后再经上述排烟口排出炉膛外。此过程中,燃烧器所产生的高温火焰,不直接作用于壳体,而是先集中对锅具加热(或者说先被锅具大量吸热)后,其烟气再进入排烟区。此时,排烟区内的烟气温度已经被大大降低,其通过壳体向烹饪空间辐射的热量被大大减少,有效地避免了壳体外表面温升过高而给烹饪作业带来的不便。本实用新型采用集中加热和缓冲排放的方式,不仅加热效果好,热效率高,同时也避免了“偏火”的发生。如此设置后,没有了大量吸热、放热现象,操作者或者烹饪设备可以更好的把握或控制火候。
具体地,上述过气孔在上述内胆的圆周方向上以间隔一定距离的方式均匀分布。进一步地,过气孔的具体位置以设置在内胆的上部为宜,如靠近内胆开口的位置。根据需要设置过气孔的大小,可以合理地控制烟气从加热区排向排烟区的速度,从而有效地保证或提高炉膛的热效率。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上述内胆可以设置成倒置的喇叭形。其中,内胆的开口部分在向上渐开时,同时也向锅具逐渐靠拢,从而将燃烧器产生的火焰以渐近的方式向锅具聚拢。如此设置,即保证了火焰的加热强度,又保证了对锅具加热的均匀度,加热效果非常好。
具体地,上述内胆的开口处设置凸台。该凸台支撑锅具,并在锅具与内胆之间形成间隙,以便观察加热区内的燃烧情况,如火焰的大小或有无等,同时,烹饪作业停止时,还可以帮助加热区散热(如在烹饪结束,但并不移走锅具的时候)。
进一步地,上述壳体内部在对应上述排烟区的位置设置有隔热腔,该隔热腔可以是敞开的,也可以是密闭的,还可以是进行过真空处理和/或填充隔热材料的。其目的是对排烟区进行进一步地隔热,防止过多的热传递到上述壳体外侧,使壳体温升过高。
具体地,上述隔热腔为敞开式。上述壳体的上端开设有排风口,下端开设有进风口,隔热腔通过排风口、进风口与外界大气相通。一方面,空气本身是热的不良导体,其可以对上述排烟区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另一方面,隔热腔内的空气在隔热的同时,被壳体加热,由于热空气密度小,其在隔热腔内自动上升而形成流动。这样,隔热腔内的热的空气不断的自排风口排出,外部环境中的相对冷的空气不断自进气口补充进入,热量无法在壳体上积累,从而有效防止壳体本身过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信羽,未经刘信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8061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蓄热式燃烧烃类蒸汽裂解炉
- 下一篇:一种带旋转透镜的碳粉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