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旋风式节能燃烧炉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85939.4 | 申请日: | 2010-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955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13 |
发明(设计)人: | 田林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田林中 |
主分类号: | F24B1/18 | 分类号: | F24B1/18;F24B1/191;F24B1/197 |
代理公司: | 南阳市智博维创专利事务所 41115 | 代理人: | 杨士钧 |
地址: | 473000 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风式 节能 燃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炊事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燃烧炉,具体涉及一种旋风式节能燃烧炉。
背景技术
目前,在各大机关、部队、酒店、工厂食堂都普遍使用燃烧炉作为食品加工的工具。现有的燃烧炉从炉膛底部出火,在日常的炒烧饭菜过程中,操作时有异物容易落入炉膛,堵塞风、油道,造成炉头损坏;由于燃烧炉炉头的局限性,炉膛空间大,使用时火力加热的空间大,热值低,能源浪费大,使用成本高。
发明内容
发明人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发现现有的燃烧炉存在着上述缺陷,经过不断改进创新,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燃烧热能利用更高的旋风式节能燃烧炉。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该旋风式节能燃烧炉的结构包括:炉体,在炉体内设炉膛和燃烧机,在炉膛内设填充料,在炉膛内一侧设圆筒状凹槽为主燃烧室,在主燃烧室底侧部设进火口,进火口与燃烧机出火口相连接;在填充料上面沿炉膛边沿设弧形凹槽为回火道,回火道一端与主燃烧室上端口贯通,另一端连炉膛出烟口,出烟口通过填充料内部并穿过炉膛壁与炉膛外的辅助加热设备接口连接;主燃烧室和回火道间为填充料形成的反热旋火加热带,加热带从主燃烧室和回火道接口处到远离接口处呈渐宽上升弧面状。
所述回火道从与主燃烧室贯通处到与出烟口连接处呈深度逐渐加深状。
所述炉膛内填充料为耐火材料。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燃烧炉的炉膛体内设主燃烧室和回火道,在主燃烧室和回火道间形成加热带,由于加热带呈渐宽上升弧面状且具有反射热量和使火焰旋转的作用,使用时,从主燃烧室出来的火焰在外风力的作用下呈旋转状,火力在锅底达到最强,又由于加热带采用耐火材料制作,其受热后由于锅底与加热带相距很近而使热量反射到锅底上,增加锅底的受热程度,提高了热能的利用率,节约了资源,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旋风式节能燃烧炉的主视图;
图2表示图1中A-A′剖视图;
图3表示图1中B-B′剖视图;
图4表示图1中C-C′剖视图;
图5表示炉膛的等轴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旋风式节能燃烧炉的具体结构。
参见图1,图2,图3,图4,图5,本实用新型旋风式节能燃烧炉的结构包括炉体,在炉体内设炉膛1和具有可调节火候的三段油汽燃烧机7,在炉膛1内设填充料,在炉膛1内一侧设圆筒状凹槽为主燃烧室2,在主燃烧室2底侧部设进火口3,进火口3与燃烧机7出火口8相连接;在耐火材料上面沿炉膛1边沿设弧形凹槽为回火道4,回火道4一端与主燃烧室2上端口贯通,另一端连炉膛出烟口5,回火道4从与主燃烧室2贯通处到与出烟口5连接处呈深度逐渐加深的状况,出烟口5通过耐火材料内部并穿过炉膛壁与炉膛外的辅助加热设备接口连接;主燃烧室2和回火道4间为耐火材料形成的具有反射热量且能使火焰旋转的加热带6,加热带6从主燃烧室2和回火道4接口处到远离接口处呈渐宽上升弧面状。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先将三段油汽燃烧机(也可为其它燃烧机)的出火口与炉膛主燃烧室2底部的进火口3相连接,将炒锅或饭锅放置在炉膛1上,打开燃烧机开关,使燃烧机火候调节器处于最大档,此时火焰从主燃烧室2喷出,由于炉膛1内用耐火材料作填充料,加热带6呈一上升弧面状且具有反射热量又能使火焰旋转的功能,火焰在主燃烧室2和回火道4间形成旋转状,在锅底中心火焰达到最强点,加热带6吸收的热量又反射到锅底上,从而增加了锅底的温度,况且当锅坐于炉膛上后锅底下面的炉膛空间也较传统的小,从而使锅的温度迅速升高,当锅的温度达到一定的时候,调节燃烧机的火候调节器使其处于中档或最小档的位置,本实用新型经试制试用,燃烧炉使用的炉膛较传统的炉膛节能约30%,采用燃烧机也比传统的炉头节能约30%,在使用同样燃料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与传统的燃烧炉相比,热能利用率更高,从而减少了燃料的使用,节约了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田林中,未经田林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859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