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船用惰性气体发生器系统甲板水封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89554.5 | 申请日: | 2010-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341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发明(设计)人: | 陈亚军;翟风晋;董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汉盛船舶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B25/12 | 分类号: | B63B25/12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东良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113 | 代理人: | 陈志良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惰性气体 发生器 系统 甲板 水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船用惰性气体发生器系统甲板水封,应用于液货船以及化学品船上的惰性气体发生器系统。
背景技术
惰性气体发生器系统应用在油轮等液货船以及化学品船上,通过燃烧器燃烧柴油产生惰性气体,充入货油舱内,使货油舱内的气体氧气含量降至一定范围,消除货油舱燃烧和爆炸的危险性。甲板水封是防止在货油舱内压力过大时,货油舱内的油气倒流回惰性气体发生器内或其他气体安全舱内。现有的惰性气体发生器系统甲板水封没有综合考虑船舶的各种工作状况以及环境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水封效果可靠、适用范围广的甲板水封。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船用惰性气体发生器系统甲板水封,包括水封桶和惰性气体进口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流桶、隔板、液位计、低液位报警器和蒸汽加热管。所述的导流桶设在水封桶底部,工作时形成空气腔,保证出口处的惰性气体为干性气体。惰性气体进口管插入水封桶中心,并插入导流桶的上半部,惰性气体进口管下端口浸入工作液面以下,并采用不锈钢材料,防止海水、惰性气体的腐蚀。在导流桶上方的惰性气体进口管上设有隔板,防止工作时,惰性气体带走飞溅的液体。在水封桶的外侧上部设有惰性气体出口孔,水封桶外侧偏下部设有海水进口、海水出口、液位计和低液位报警器。甲板水封在工作时,如果液面低于设定值则低液位报警器开始报警。蒸汽加热管安装在水封桶内,防止在极端低温下,桶内海水结冰。水封桶外壁涂有保温漆,减少在极端低温下的散热量。水封桶的高度由油舱内压力数值决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保证在惰性气体发生器工作时,通过甲板水封的惰性气体保持干燥。在船舶纵倾、横摇以及运动状态下保证货油舱内的油气不会回流到惰性气体发生器内或任何气体安全舱内。同时本实用新型还考虑了极端低温的情况,设置了蒸汽加热管,并涂有保温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结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蒸汽加热管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1,一种船用惰性气体发生器系统甲板水封,包括水封桶1,惰性气体进口管2,隔板3,导流桶4,海水出口5,海水进口6,蒸汽加热管7,低液位报警器8,液位计9,排水孔10,惰性气体出口孔11。其工作过程为:惰性气体发生器开始工作前,海水泵把海水从海水进口6注入水封桶1,形成一定高度的液面水封,此高度与海水出口5等高。此时开启惰性气体发生器,一定压力的惰性气体从惰性气体进口管2进入水封桶1内,在导流桶4内形成一气体腔,导流桶4可以保证惰性气体接触的水面积最小。在导流桶4的正上方安装一隔板5,可以使惰性气体溅起的水颗粒被隔板5挡回到水封桶1的储水区。惰性气体通过惰性气体出口孔11进入惰性气体发生器系统的惰性气体总管,然后分配到各货油舱内。当货油舱内充满惰性气体后,惰性气体发生器停止工作。如果货油舱内的气体压力在外界环境变化时变大,或者在船舶纵倾、横摇以及运动时,水封桶1里的海水会进入惰性气体进口管2中,形成一定的液位差,来平衡货油舱内的气体压力,充分保证在油舱内气体压力大于惰性气体发生器气体压力时,油舱内的油气不会倒流回惰性气体发生器系统内或任何气体安全舱内。在甲板水封工作时,可以随时通过液位计9查看水封桶1内的液面高度,如果水封桶1内的液位低于设定值,即液面低于惰性气体进口管2下端面时,水封作用消失,此时低液位报警器8启动,操作者可以检查海水泵及管路。在甲板水封不工作时,通过排水孔10把水封桶1内的海水排放到船舷外。
当油船在极端低温环境作业时,蒸汽加热管7可以通入船上的工作蒸汽,加热水封桶1内的海水,使其保持在冰点以上。而水封桶1外壁涂有保温漆,减少了在极端低温下的散热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汉盛船舶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汉盛船舶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8955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