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电吹风加热的艾灸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89933.4 | 申请日: | 2010-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195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发明(设计)人: | 王玉合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玉合 |
主分类号: | A61H39/06 | 分类号: | A61H39/06 |
代理公司: | 郑州红元帅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7 | 代理人: | 杨妙琴 |
地址: | 4672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电 吹风 加热 艾灸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医灸学方面的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用电吹风加热的艾灸器,炙疗调阴阳,调人体阴阳平衡,炙治可以起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作用。
背景技术:
用炙治病、防病是我们祖先勇于实践大胆尝试创造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数千年来经久不衰,即使在现代医学空前发展的今天仍发挥着现代医学无法代替的作用,以达到温经活络,强身健体,防御疾病和治疗疾病之功效,用炙来防病治病,这是行之有效的。艾灸是我国中医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采用由艾加工制成的艾条,薰烤人体穴位或患部进行治疗,其燃烧速度不易控制,用纸包卷艾绒,燃烧烟气较大。传统的艾灸多是由医师直接手持艾条进行一对一的治疗,艾条燃烧时受流动空气的影响四处漂散,不能集聚到穴位,实用疗效低,手持燃烧的艾条既不卫生,又不安全。目前常用的施炙工具和方法有炙盒、炙罐、炙棒、隔盐炙、隔姜炙等等。但始终没有制造出行之有效,为大众所接受的方便,可行的施炙工具,炙盒算是最好了,但炙盒对肩、膝、头等很多部位都不能施炙,使用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综上所述,为了克服现有技术问题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电吹风加热的艾灸器。该艾炙器是由电吹风,灸筒和艾灸条组成,艾灸条装在灸筒内,靠电吹风吹的热风将艾条的烟气吹至穴位,以达到温经通络,益气活血,祛寒止痛的目的;是一种新的施炙工具,它克服了现有施炙工具的局限性,对体表任何部位都可施炙,其薰烤效力集中,速度快、面积大、深度深,能充分发挥炙条的烟热效力,能达到最佳的施炙效果,解决了施炙没有理想工具的难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电吹风加热的艾灸器,它包括电吹风,其中,在电吹风的出风管上装有炙筒,灸筒内装有艾灸条。
进一步,所述的灸筒的出口处设置有出烟网。
进一步,所述的灸筒为不锈钢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在进行灸治中没有理想施炙工具的难题,使灸治变的更便捷、更实用、效果更佳。
2、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灸盒、灸罐、灸棒施灸的局限性,对体表任何部位都可施灸,而灸盒、灸罐等对体表很多部位不便施灸或不能施灸,如肩部、膝部、头部等。
3、本实用新型能充分发挥灸条的熏、烤效力;用灸盒、灸罐等施灸,灸条所散发出来的烟和热,绝大部分都自然散发到空气中,作用到施灸部位的是很少一点辐射热,因此施灸速度慢,效率差,而本实用新型能让施灸过程中的烟和热作用到指定部位,可自由掌握熏烤的时间长短,熏烤集中、温度高、施灸面积大、施灸深度深,能达到体内较深的地方,所有这些都是现有施灸工具无法相比的。
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便于操作;为古老的灸治方法普及和发展并走进千家万户创造了条件,使灸治为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
5、本实用新型灸治最廉价,每灸治一次成本不超过一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灸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2、3所示,一种用电吹风加热的艾灸器,它包括电吹风1,在电吹风1的出风管2上装有炙筒3,灸筒3的另一端设置有出烟网4,艾灸条装在灸筒3内;灸筒3为不锈钢材料。使用时,先取艾灸条长6公分左右,点燃一端,未点燃的另一端装在灸筒3的出烟网4端,将灸筒3套装在电吹风1的出风管2上,插上电源,打开电吹风1,电吹风1直接靠电动机驱动转子带动风叶旋转;当风叶旋转时,空气从进风口吸入,由此形成的离心气流再由出风管2吹出,将燃烧的艾灸条的烟气从灸筒3的出烟网4吹出,此时应将灸筒3对准所灸部位,保持适当距离(不低于3公分,以防灼伤皮肤)即可施灸;装一次艾灸条,可灸10~15分钟,灸火熄灭后,可再装艾灸条继续施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玉合,未经王玉合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8993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