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头枕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96843.8 | 申请日: | 2010-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249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发明(设计)人: | 唐正强;刘崇庆;方取玉;刘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207 | 分类号: | B60R21/207;B60R21/26 |
代理公司: | 广州中瀚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9 | 代理人: | 黄洋;盖军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座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汽车的座椅头枕。
背景技术
在汽车发生后碰撞过程中,车内人员的颈部和头部的损伤是最大的,虽然有座椅头枕可以对颈部和头部提供一定的保护,但是保护效果并不好,其原因如下:平时驾乘人员的头部并不会紧贴在座椅头枕上(那样会很不舒服),因此,在汽车发生后碰撞时,乘客的头部会因为惯性原因而向后急速移动,直到乘客头部与座椅头枕紧密接触为止,在移动的过程中就可能会造成人员的颈部或头部损伤。因此说,仅仅依靠传统的座椅头枕来保护驾乘人员的头颈是不够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可以在汽车发生后碰撞时有效保护驾乘人员头颈的汽车座椅头枕。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头枕包括头枕本体和头枕支架,关键在于所述头枕本体内部设置有可向头枕前方方向胀开的安全气囊,所述安全气囊连接有气囊控制器,所述气囊控制器与一个可检测汽车后碰撞的碰撞传感器相连。
在汽车发生后碰撞时,碰撞传感器向气囊控制器发送碰撞信号,气囊控制器对收到的碰撞信号进行处理,当碰撞信号较弱时,气囊控制器不会起爆安全气囊;当碰撞信号较强时,气囊控制器控制安全气囊向头枕前方方向胀开,从而可以减少乘客头部向后方移动的距离,避免乘客颈部或头部受到损伤。碰撞信号的强弱判定由早期在进行气囊开发时的碰撞试验确定的,不同款车型的碰撞信号的强弱标准不同。安全气囊织带的类型、气体发生器的种类、气囊的排气孔、点火时间、起爆点等各项参数都可以在汽车设计时进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保护效果。
为避免在没有乘客的情况下起爆安全气囊,增加维修成本,所述气囊控制器还连接有安置于座椅下方、可检测座椅乘坐情况的压力传感器。当座椅的压力传感器的测量压力值小于设定值时,就表示该座椅上没有乘客乘坐,此时气囊控制器将不再理会碰撞传感器的信号,因此发生后碰撞时也不会起爆该安全气囊,从而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节省了维修成本。
所述安全气囊通过其后部的对称的左、右支架固定于头枕里面的座椅支架上,这样安全气囊在起爆后只能向座椅头枕前方爆开,保护乘客头颈,对称的左、右支架保证了安全气囊的膨胀方向不会发生偏离,进一步保证乘客头颈部的安全。
所述头枕本体的前方通过缝线连接,以利于安全气囊向座椅头枕前方爆开。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头枕通过在内部设置安全气囊,可以在汽车发生后碰撞时有效地保护乘客头颈部的安全,而且安全气囊是由技术成熟的气囊控制器来控制,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汽车座椅头枕的原理图;
图2是实施例1的汽车座椅头枕的结构示意图(后视图);
图3是实施例2的汽车座椅头枕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汽车座椅头枕包括头枕本体1和头枕支架11,头枕本体1内部设置有可向头枕前方方向胀开的安全气囊2,安全气囊2连接有气囊控制器3,气囊控制器3与一个可检测汽车后碰撞的碰撞传感器4相连。
安全气囊2通过其后部的对称的左、右支架21固定于头枕本体1里面的座椅支架11上,这样安全气囊2在起爆后只能向座椅头枕前方爆开,保护乘客头颈,对称的左、右支架21保证了安全气囊2的膨胀方向不会发生偏离,进一步保证乘客头颈部的安全。
头枕本体1的前方通过缝线连接,以利于安全气囊2向座椅头枕前方爆开。
在汽车发生后碰撞时,碰撞传感器4向气囊控制器3发送碰撞信号,气囊控制器3对收到的碰撞信号进行处理,当碰撞信号较弱时,气囊控制器3不会起爆安全气囊2;当碰撞信号较强时,气囊控制器3控制安全气囊2向头枕前方方向胀开,从而可以减少乘客头部向后方移动的距离,避免乘客颈部或头部受到损伤。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为避免在没有乘客的情况下起爆气囊,增加维修成本,气囊控制器3还连接有安置于座椅下方、可检测座椅乘坐情况的压力传感器5。当座椅的压力传感器5的测量压力值小于设定值时,就表示该座椅上没有乘客乘坐,此时气囊控制器3将不再理会碰撞传感器4的信号,因此发生后碰撞时也不会起爆该安全气囊,从而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节省了维修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968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远程可视汽车防盗系统
- 下一篇:一种避免汽车安全气囊误爆破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