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改良型脊椎棘突撑开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98625.8 | 申请日: | 2010-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828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杨淑惠;郭名纯;郭凡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仪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70 | 分类号: | A61B17/7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良 脊椎 撑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改良型脊椎棘突撑开器,尤指一种改良型脊椎棘突撑开器,其可稳定支撑脊椎,制造成本低,且耐用性高。
背景技术
人体的脊椎是骨胳的重要部位,做为人体骨胳的主干,支撑人体上半身的肌肉、器官等重量,并且与下半身连接。
脊椎由多截脊椎骨连接组成,脊椎骨内有许多重要的神经穿过,随着年纪增长脊椎老化或是遇到意外伤害,而造成脊椎骨受伤,相邻两节脊椎骨间距缩短而压迫神经造成神经伤害,引发麻痹与疼痛感。
中国台湾省台湾第M381378号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调整型脊椎棘突撑开器。该撑开器包含有一弯板,该弯板由板材弯曲形成有相对的一上板与一下板,该上板贯穿设有一螺孔,一螺杆,其结合在该螺孔中,该螺杆底端抵掣于该下板。通过螺杆紧迫于下板,可改变上板与下板之间的距离。因此给予脊椎骨稳定的支撑力。
然而,上述的撑开器使用螺杆与螺孔的构造,结构过于复杂,使用螺杆后,易造成使用的病患上下脊椎骨缺少弹性的活动,导致撑开器成本过高,且有适用性较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目前脊椎棘突撑开器成本高且适用性较差的问题,改良其不足与缺失,进而实用新型出一种改良型脊椎棘突撑开器。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良型脊椎棘突撑开器,其可稳定支撑脊椎,制造成本低,且耐用性高。
为达到上述目的,前述改良型脊椎棘突撑开器包含有:
一弯板,该弯板由板材弯曲形成有相对的一上板与一下板,该上板贯穿形成有二上线孔,该下板上贯穿形成有二下线孔;
一上固定线,以其二端分别由下而上穿过上板的两上线孔,且用于系在脊椎棘突上;以及
一下固定线,其二端分别由上而下穿过下板的两下线孔,且用于系在脊椎棘突上。
前述调整型脊椎棘突撑开器,其中该上、下板端部且位于上、下板相对的外侧面分别间隔突伸有两上夹片及两下夹片以用于夹固脊椎棘突上。
前述调整型脊椎棘突撑开器,其中该上、下板的外侧面上形成有倒勾。
前述上固定线的两端上穿套有一束线套,该下固定线的两端上穿套有一束线套。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调整型脊椎棘突撑开器,至少具有下列优点与功效增进:
1.相较于现有技术将多节脊椎骨一起捆绑定位,本实用新型一次仅将两相邻棘突加以定位,可避免影响脊椎骨间的活动及脊椎的过度僵硬,或稍微的活动就容易在脊椎处产生疼痛,而提供有较佳的舒适性。
2.相较于现有的脊椎撑开器,本实用新型省略螺孔与螺杆的结构,可避免结构过于复杂而导致高成本,且避免螺孔在多次调整下造成崩牙的状况。
3.本实用新型可提供两相邻脊椎骨获得有稳定的支撑力,进而达到强化骨胳结构的目的。
实施时,该上、下板端部且位于上、下板相对的外侧面分别间隔突伸有两上夹片及两下夹片以用于夹固脊椎棘突上。
实施时,该上、下板的外侧面上形成有倒勾。
实施时,上固定线的两端上穿套有一束线套,该下固定线的两端上穿套有一束线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可稳定支撑脊椎,制造成本低,且耐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面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运用在脊椎上的侧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到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调整型脊椎棘突撑开器,其具有一弯板(10)、一上固定线(20)以及一下固定线(30)。
该弯板(10)由板材(例如:为一薄的金属板材)弯曲形成有相对的一上板(11)与一下板(12),该上板(11)贯穿形成有二上线孔(112),该下板(12)上贯穿形成有二下线孔(122)。
在上、下板(11,12)端部且位于上、下板(11,12)相对的外侧面分别间隔纵向突伸有两上夹片(111)及两下夹片(121),另上、下板(11,12)相对的外侧面上可形成有倒勾(113,123),该倒勾(113,123)所设的齿部朝向上、下板(11,12)的端部。
该上固定线(20)为金属线,以其二端分别由下而上穿过上板(11)的两上线孔(112),且用于系在脊椎骨(90)棘突(91)上。
该下固定线(30)为金属线,以其二端分别由上而下穿过下板(12)的两下线孔(122),且用于系在脊椎骨(90)棘突(91)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仪器有限公司,未经长安仪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9862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经皮介入微创治疗体内结核病灶的装置
- 下一篇:球囊式生殖内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