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底座四圆拱涵有效
申请号: | 201020300714.1 | 申请日: | 2010-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721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23 |
发明(设计)人: | 张移生;张建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移生;张建祥 |
主分类号: | F16L9/08 | 分类号: | F16L9/08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李雁翔;徐碧霞 |
地址: | 361027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东***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底座 四圆拱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地下排水、排污用地下管道及综合管廊使用的异形钢筋混凝土预制管件,具体地涉及一种截面形状改变的、近似为马蹄形的带底座四圆拱涵。
背景技术
在用于供水、供电、排水或排污的城市地下管道的安装过程中,需要铺设大量的钢筋混凝土预制管件,现有预制管件一般为圆形预制管件或方形箱涵,圆形预制管件在承载能力上优于方形箱涵,且所需要的钢筋量比箱涵少,造价较低。但是,圆形预制管件的液体流量较同等高度、同等宽度的箱涵少,为了提高圆形预制管件的液体流量,可采取扩大圆形预制管件直径的方式,但上述方式必然导致该圆形预制管件大量占用地下的竖向空间,在受排水口高程限制的情况下又要满足流量要求,则需采用数根较小直径的圆管多线并排的方式,但上述方式又必然导致工程造价增加。另一方面,圆形预制管件的抗地基沉降能力也较箱涵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底座四圆拱涵,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该带底座四圆拱涵参考拱形最佳的受力结构,其不仅可降低配筋量,并可满足在一定范围内的高程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带底座四圆拱涵,包括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的横截面为轴对称形状,并由首尾相切的上圆弧段、下圆弧段、左圆弧段和右圆弧段组成,其中,上圆弧段、下圆弧段、左圆弧段和右圆弧段均为劣弧,上圆弧段的半径和下圆弧段的半径的长度比为1∶3~5,左圆弧段的半径和右圆弧段的半径长度相同,其与上圆弧段的半径的长度比为1∶3~5。
在推荐的实施例中,所述管体的底面向下形成一底座,所述底座的横截面包括但不限于倒梯形或方形。
在推荐的实施例中,与土壤直接接触的底座端面可设置成平面形状或凹凸形状,如波形面或齿形面等,以增大拱涵与土壤之间的摩擦力。
在推荐的实施例中,所述管体的一端面上设置两个环形凹槽,该两个环形凹槽之间的位置则设有两个通孔,该两个环形凹槽中分别设置一用以将该端面和下一拱涵上与之对应的端面密封连接的密封圈,该两个通孔的一端开口分别连通两个密封圈之间的区域,另一端开口则分别连通拱涵的内部。
在推荐的实施例中,所述管体的两端分设有一用以与相邻拱涵承口插接的插口和一用以与相邻拱涵插口承接的承口。
在推荐的实施例中,所述插口和承口的承接工作面上配装有至少一个的密封圈,或所述插口和承口的承接工作面使用填料直接密封。
在推荐的实施例中,所述承口和所述插口同轴安装于所述拱涵的两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特点:
1)本实用新型由于其上圆弧段和下圆弧段的半径长度大于左圆弧段和右圆弧段的半径长度,且下圆弧段的半径长度大于上圆弧段的半径长度的结构,参考拱形最佳的受力结构,其不仅可降低配筋量,减少工程造价,在作为城市排水管线使用时,由于其垂直高度低于水平高度,且下半部的流量远大于上半部的流量,使其能在较小高程内满足较大流量的要求;本实用新型可利用近似马蹄形的流水端面,提高水流速度及流量;在地质条件较差或地形平坦,受到受纳水体水位限制时,可减少管线的埋深和开挖的土方量,可起到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另外,由于该拱涵的过水横截面由四段圆弧构成,过水断面上不留死角,当水流动时,不会因污垢杂物沉积下来,而影响过水面积;
3)倒梯形底座则具有较好的抗地基不均匀沉降的能力,由于具有倒梯形横截面的底座的底面为水平结构,因此,在铺设平整的基础后,无需对其支护就可直接回填,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4)该带底座四圆拱涵也可作为拼装式的地下综合管廊使用,其独特的空间结构使其在同等每延米构件造价下,可使用的有效空间大于圆形或方形结构,并且在相同容量的情况下,比圆形或方形结构更节省建设资金;
5)本实用新型采用承插式接口形式,并在插口的工作面上配装密封圈,因此,在将上述拱涵与另一拱涵组装时,其不但密封性能好,而且安装过程非常便捷,可有效地减少接口的施工工序,从而缩短道路的施工周期;
6)设置在插口、承口工作面上的两密封圈和两通孔则可以在拱涵的连接处形成一环形空腔,两通孔连通该环形空腔和拱涵内部,在将具有上述结构的拱涵用于现场安装时,可以在前一个接口的抗渗试验合格后再进行下一接口的安装,而无需等待整条管道安装完成后再做抗渗试验。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拱涵在一方向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拱涵在另一方向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拱涵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拱涵与另一拱涵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移生;张建祥,未经张移生;张建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30071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