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传输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20300754.6 | 申请日: | 2010-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739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发明(设计)人: | 杨雅屹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雅屹 |
主分类号: | B65G47/84 | 分类号: | B65G47/84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何为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县竹东***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输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输系统,特别关于一种能够传输细长组件以供检测的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许多生产线皆采用自动化的传输系统来取代人工搬运,以节省对象的运送时间,进而增加产能及效率。一般而言,在生产线中有各式各样的组件会被传输,诸如螺帽、螺丝、螺杆、电路板、机壳等各种组件皆会被传输进而检测或组装。
以螺丝等柱状扣件为例,其尺寸是相当的多元化,由短螺丝至长螺丝还可分为不同的规格尺寸。一般而言,具有瑕疵的螺丝等组件将无法正常的组装成产品,若强行组装亦可能造成结构强度不足或导致产品损坏等状况发生。目前业界所使用的各种螺丝在成型后,皆会再经过质量检测筛选,以过滤出有瑕疵的螺丝扣件,以提高应用产品的妥善率。
请参照图1所示,已知的螺丝10,是利用在传输的过程中,藉由在旋转圆盘11周缘设置卡槽111,用以承载具有帽头101的螺丝10。藉由旋转圆盘11在旋转的过程中,可利用目视或是摄影装置对螺丝10做质量检测。在已知技术中,旋转圆盘11的盘面112与地面平行,而螺丝10则是与盘面112呈垂直,如此一来,当螺丝10的规格尺寸为细长型时,在旋转圆盘11旋转的过程中将导致螺丝10摇晃不稳定,也因此将可能因为误判而导致检测结果不正确。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地传输柱状元件以供后续制程的传输系统,实属当前重要课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地传输柱状元件以供后续制程的传输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传输系统,其特点是:该传输系统包含传输轨道、及转动承载装置,该转动承载装置邻设于该传输轨道,并具有转轴及第一转动盘,该第一转动盘具有盘面及环绕于该盘面的承载面,该转轴穿设于该盘面中央,而该第一转动盘以该转轴为轴心旋转,且该转轴的轴向约与重力方向垂直。
其中重力方向为地心引力方向,即转轴的轴向约与地面平行。
其中转动承载装置更包含第二转动盘,其与第一转动盘相对设置,该第二转动盘具有盘面及承载面,且转轴亦穿设于第二转动盘的盘面中央,且第二转动盘以转轴为轴心旋转。另外,第二转动盘的承载面与第一转动盘的该承载面共同承载该物件。
其中第一转动盘的承载面具有至少一承载凹槽,以承载由传输轨道结构输出的物件。
如此,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传输系统利用承载面的平面延伸方向与转轴的轴向约为平行,而转轴的轴向与重力方向约为垂直的设计,使得柱状元件能够在传输到转动承载结构上之后被稳定地固定住并被传送,以避免在传送过程而需要其它制程(例如检测或其它加工制程)时,因为柱状元件晃动而影响质量良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已知传输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传输系统的侧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传输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0:螺丝 101:帽头
11:旋转圆盘 111:卡槽
112:盘面 2:传输系统
20:物件 21:传输轨道
22:转动承载装置 221:转轴
222:第一转动盘 2221:盘面
2222:承载面 223:位置限定部
224:第二转动盘 2241:承载面
C1:承载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传输系统。
请参照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传输系统2用以传输至少一物件20,其中,物件20例如可为壳体、螺丝、螺帽、螺杆等,以上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传输系统2包括相互邻设的一传输轨道21以及一转动承载装置22。其中,传输轨道21可为震动式传输轨道或可为如履带传输的循环式传输轨道,在此并不加以限制,其主要是将物件20传输至转动承载装置22。转动承载装置22用以承载物件20以进行检测制程或加工制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雅屹,未经杨雅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30075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