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旋转阻尼器结构的救生缓降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302173.6 | 申请日: | 2010-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253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0 |
发明(设计)人: | 王凯;马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2B1/14 | 分类号: | A62B1/14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罗笛 |
地址: | 710048***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旋转 阻尼 结构 救生 缓降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救生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旋转阻尼器结构的救生缓降器。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高层住宅楼消防、逃生的缓降器有很多种,但普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使用位置的选择不易改变。有的缓降器由于体积和重量偏大,必须事先在建筑物的窗户附近固定好。但是当建筑物的着火位置恰巧在缓降器位置的下方,则该缓降器无法避开着火位置,所以无法使用。
(2)可能出现的卡滞情况。大部分缓降器在使用时,人体是挂在救生绳的一端,救生绳穿过缓降器,缓慢下降。由于缓降器内部的运动零件较多。在下降过程中,一旦缓降器内部运动零件出现故障,救生绳会被卡滞在缓降器内,则下降人员会被悬挂在空中,造成危险。
(3)下降过程不能临时停止。大部分缓降器在使用时,下降运动过程是连续的,不能停顿。这样的话,当在下降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容易因躲避不及造成人员的意外伤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旋转阻尼器结构的救生缓降器,解决了现有的逃生设备使用位置的选择不易改变、易出现卡滞、下降过程不能临时停止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旋转阻尼器结构的救生缓降器,包括相连接的主缓降器和副缓降器,主缓降器包括外壳,外壳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棘爪调节把、用于固定棘爪调节把的挂钩及旋转阻尼器,外壳的内部和旋转阻尼器位置相对应设置有缠绳轴,缠绳轴的外表面套有棘轮,棘轮上设置有用于卡住棘轮的棘爪,棘爪通过压紧弹簧与棘爪调节把相连接,副缓降器包括相配合的副缓降器构件a和副缓降器构件b,副缓降器构件a和副缓降器构件b的外表面设置有气压包裹袋,和气压包裹袋相连接设置有橡胶球。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还在于,
其中的外壳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主缓降器把手。
其中的外壳的下端设置有主缓降器挂钩。
其中的棘轮与缠绳轴采用平键连接。
其中的副缓降器构件a的底部设置有副缓降器挂钩。
其中的副缓降器构件a的外侧设置有副缓降器把手。
其中的副缓降器构件a一侧表面不封闭,内部为空腔,空腔内设置有副缓降器定位销,和副缓降器定位销相对应在副缓降器构件b的配合面开有副缓降器定位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缓降器重量较轻,可临时依据救生绳的安装位置来使用缓降器,从而有效避开建筑物下层的着火位置。
(2)缓降器由主缓降器和副缓降器构成,副缓降器内无运动的零件,当主缓降器出现故障时,下降的人员可放弃主缓降器,单独地依赖副缓降器下降,不会因故障被卡滞在空中。
(3)缓降器下降时的阻力来自两方面,一是主缓降器中的旋转阻尼器,二是副缓降器与救生绳之间的摩擦力。下降过程中,可调整气压抱紧装置,实现副缓降器与救生绳之间的摩擦力的调控,因此可实现缓降器的悬停,以避开下降路线上的障碍物。
(4)缓降器由主缓降器和副缓降器构成,提高了人员下降过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救生缓降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救生缓降器中主缓降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救生缓降器中副缓降器的构件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救生缓降器中副缓降器的夹紧结构示意图。
图中,1.救生绳,2.挂钩,3.棘爪调节把,4.外壳,5.旋转阻尼器,6.副缓降器构件a,7.副缓降器挂钩,8.副缓降器把手,9.主缓降器挂钩,10.主缓降器把手,11.压紧弹簧,12.棘爪,13.棘轮,14.缠绳轴,15.副缓降器构件b,16.副缓降器定位槽,17.副缓降器定位销,18.气压包裹袋,19.橡胶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理工大学,未经西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30217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扇形板件冲压成型模具
- 下一篇:一种敷颈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