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梯门锁两次开启防坠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302352.X | 申请日: | 2010-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267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0 |
发明(设计)人: | 陈敬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敬 |
主分类号: | B66B5/00 | 分类号: | B66B5/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中知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1 | 代理人: | 杨林 |
地址: | 518034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门锁 两次 开启 坠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门锁结构,特别指一种用于电梯门锁的两次开启防坠落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各种类型电梯在安装、维修过程中,门外面的工作人员需要使用三角钥匙开启厅门主门锁打开厅门。这时,经常会因为工作人员没有观察清楚电梯停留位置顺势进入而坠入井道造成伤亡事故发生。这种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工作人员在开启厅门后,想当然认为轿厢也停在此层,贸然踏入造成。现有的厅门主门锁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相互勾住的门锁座10和锁钩组件20,锁钩组件20底部与三角钥匙锁联动的打板40配合,当工作人员使用三角钥匙旋转时,打板40拨动锁钩组件抬起,脱离门锁座10,厅门打开,锁钩组件20上还设有限位复位装置30,锁钩组件20另一端设有一根救命绳24,从井道中也可以拉救命绳打开电梯厅门。图中可见,只要锁钩组件20与门锁座10脱离后就可以完全将门打开,一些人按习惯直接就进入而没有事先看清楚轿厢是否在该层。这些安全事故的造成和一般人的习惯有关,而厅门径直打开也成为这类事故发生的主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要解决以上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电梯门锁两次开启防坠落装置。
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电梯门锁两次开启防坠落装置,包括门锁座和锁钩组件,锁钩组件包括横杆和一体连接的摆杆,摆杆和与三角钥匙锁联动的打板配合,锁钩组件一端与门锁座配合,锁钩组件另一端连接有救命绳,锁钩组件上设有限位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钩组件与门锁座配合一端伸长,端部设有与门锁座配合的第二卡钩。当门锁被打开一定距离后,门锁座与第二卡钩配合,使门不能继续打开,利于开锁人看到轿厢停留的位置,避免其直接进入轿厢井中。
门锁座是端部弯折向上的卡钩,与之对应的横杆设有凹槽。
第二卡钩为向下突出的钩状体。向横杆向上抬起时,钩状体还可以在厅门打开后钩住门锁座。
锁钩组件的横杆中部通过铰轴固定,摆杆垂直于横杆向下,摆杆设于横杆的铰轴和门锁座配合端之间。
限位复位装置包括一固定座,在横杆的铰轴两边设有作用于横杆和固定座的复位弹簧和限位螺栓,其中复位弹簧设于锁钩组件与门锁座配合端一侧。通过限位复位装置调节门锁组件的摆动位置。
所述与三角钥匙锁联动的打板上部对应摆杆一侧设有卡槽。当摆杆底端卡进卡槽后,打板不能再转动,保证了横杆旋转角度在合适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
1、工作人员分二次开启厅门,其间造成厅门开启过程的停顿,使工作人员有足够时间判断井道中的状况;而且由于工作人员还有用手拉救命绳的动作,使连贯开启厅门的过程造成中断,使工作人员有意识会去判断井道中的状况。避免了工作人员直接用钥匙开启厅门后,误踏入井道坠落事故的发生。
2、救命绳的位置设置还可考虑到距厅门边较远处,造成工作人员必须侧身伸手操作,从而改变工作人员以往的习惯:面对厅门打开厅门后直接抬脚踏入井道的工作习惯,使安全事故大大降低。
3、由于用手伸入厅门背后拉动救命绳这一动作,会改变工作人员对轿厢位置的判断的习惯。以前工作人员在开启厅门前,将厅门扒开一条小缝约5、6毫米进行观察。由于井道往往较黑,不容易观察清楚。
本实用新型专利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如果电梯轿厢停在本层门口或门口附近,工作人员的手或手背等部位会在拉动救命绳过程中碰到轿厢部件,如:安全触板、轿门、护脚板等。如果电梯轿厢没有停在本层门口附近,手拉救命绳过程中不会碰到其他任何部件,工作人员即可判断出轿厢位置不在附近。长期这样操作会使工作人员养成利用手的触觉感知轿厢位置,即井道中的状况。
工作人员以前在厅门一条缝进行观察不能准确判断井道的状况的时候,用手进行侧身探查观察判断是比较理想和安全的方法。
4、本实用新型对原技术改动不大,不需要额外增加设备或动力,电梯停电状态,正常使用状态均不受影响。且结构简单,制造安装方便,不用另行进行安全部件型式试验。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电梯厅门主门锁结构。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并运用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敬,未经陈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30235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