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载空调进风口密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02840.5 | 申请日: | 2010-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164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04 |
发明(设计)人: | 邓蒋;金爱君;李国林;李宏华;吴成明;丁勇;李书福;杨健;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24 | 分类号: | B60H1/24;F16J15/1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7000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载 调进 风口 密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空调领域,更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是关于车载空调渗漏的一种车载空调进风口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部分车型空调进风口为立向布置,常遇到空调打开后在空调上部的进风口出现渗水现象;影响产品质量,降低产品使用寿命,不能保证整车的密封性,对气密性产生影响,且有不安全的隐患。
中国专利局于2009年11月18日公告了一份CN201346975Y号文献,名称为一种汽车空调风门密封装置,该密封装置包括风门主体、密封垫和固定槽;其中固定槽的一面开有与密封垫的基座形状、尺寸相适配的凹槽,固定槽上与凹槽所在面相对的另一面上设有卡扣;风门主体上设有卡槽,卡槽内设有与卡扣相适配的卡孔;密封垫的基座插入固定槽的凹槽内,固定槽的卡扣安插在风门主体上的卡孔内。该密封装置的缺点是结构复杂,在固定槽与凹槽间形成空腔,对高速行驶的汽车来说,空腔对气流产生共鸣,从而破坏车辆气密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结构复杂、在密封装置中存在空腔破坏气密性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能消除空腔的车载空调进风口密封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设置在空调进风口的环状内板和环状引风板,内板遮挡住空调端部,引风板与内板固定连接形成进风口,在引风板与内板的环状连接面设有环状空腔,在环状空腔内设有环状膨胀胶块。在密封装置的空腔内没有放置密封圈而是放置膨胀胶块,膨胀胶块遇热就会膨胀,从而充满整个空腔,既起到了密封的效果又消除了空腔,改善了车辆的气密性,并且整个结构非常简单,实施成本较低。
作为优选,内板与引风板焊接。由于膨胀胶块不怕热,因此可以采用简单的焊接连接方式,简化了密封装置的结构。
作为优选,在内板与引风板的焊缝处设有涂胶。在焊缝处涂上涂胶,再进行加热处理,一方面使膨胀胶块膨胀,一方面使涂胶堵住所有焊缝,进一步提高水密封性能和气密性。
作为优选,内板与引风板的连接端部设有翻边,引风板与内板的连接端部也设有翻边,内板的翻边与引风板的翻边弧度相吻合。翻边结构可以减小进风口风阻,也有利于水密封。
作为优选,引风板的翻边上设有环状凹槽,凹槽的开口紧贴内板并形成环状空腔。环状凹槽与翻边结构可以一次冲压成型,制作简单,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并能消除密封装置内的空腔,在保证水密封性能的同时又保证了气密性,实施方便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车载空调进风口密封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I局部放大图。
图中:1.内板,2.引风板,3.空调本体,4.膨胀胶块,5.涂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一种车载空调进风口密封装置,参见图1,包括设置在空调本体3上的环状内板1及环状引风板2,内板1的一端与引风板2的一端重叠焊接在一起,内板1与引风板2连接的端部设有翻边,在引风板2与内板1连接的端部设有与内板1的翻边相同弧度的翻边,在引风板2与内板1相连的端部还设有环状凹槽。
参见图2,引风板2的环状凹槽与内板1表面形成一空腔,空腔内设有环状膨胀胶块4;在引风板2与内板1的连接焊缝处设有涂胶5。
将膨胀胶块4放置在引风板2的凹槽内,再将引风板2与内板1焊接在一起,在引风板2与内板1焊缝处涂上涂胶5,对整个引风板2及内板1加热,使膨胀胶块4膨胀充满整个空腔,同时涂胶5固化在焊缝内。
以上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方案之一,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028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