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解反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03582.2 | 申请日: | 2010-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092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发明(设计)人: | 黄志杰;陆君进;张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斯凯特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461 | 分类号: | C02F1/461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正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2 | 代理人: | 刘瑜冬 |
地址: | 100036 北京市海淀区阜***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电解 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污水处理技术,特别是一种用于处理污水的新型电解反应器。
背景技术
目前几种膜分离技术以及复合膜的高级生物反应器技术,用它们之间的组合来处理废水是当前发展最快的水回用技术。随着膜组件的改进和膜材料成本的下降,也正加快这种趋势。膜分离技术中的纳滤(NF)和反渗透(OR)工艺,可以对废水进行有效脱盐,保证出水水质也更稳定。选用可靠、经济、稳定的回用处理工艺,是企业增大水循环量,提高废水回用的关键。
当膜分离技术应用于废水回用中时,脱盐率高,可进一步降低回用水的COD、BOD和色度等,以及能脱除回用水中无机盐类,克服生产系统中无机盐类和难降解污染物的积累问题等优点,经反渗透出水能达到无色和低盐度。但由于膜分离技术的实质仅仅是一个对污染物进行分离浓缩的过程,本质上说其对污染物并没有去除功能,不具有对污染物的分解转化去除作用,这样在得到大量回用水的同时,也产生了包含大量膜处理进水中的绝大部分盐分和残余的有机污染物质的高盐浓缩液,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现在除了排入污水处理厂处理没有其它的好办法,这势必会增加污水处理厂的负担和难度,过高的盐分可能还会对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产生不良影响,膜技术再回用水中的广泛应用,其浓缩液的处理是目前膜分离技术实现工业化、规模化应用的最大障碍。
对膜分离浓缩液的处理,通常考虑对有用组分的回收和再利用,减少它们对排放环境的污染;其次膜分离浓缩液的处理还必须结合、依托传统的生化、物化等处理技术,分解、去除各种污染物,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膜分离浓缩液对排放水体造成的污染。但其高盐的成分,利用常规的生化、物化方法处理在技术上、运行成本上都是很难直接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电解反应器。
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电解反应器,包括阴极板、阳极板、绝缘橡胶、框架、连接杆和调节装置,阴极板和阳极板相互间隔的插入框架的中部,并且固定在框架中部的滑轨上,使得框架的上部形成上水槽,下部形成下水槽,相邻的阴阳极板之间夹有绝缘橡胶,阴阳极板的外端连接有调节装置。
上述阴极板和阳极板设计成网状,以增大接触面积提高电解效率。
上述绝缘橡胶的形状设计成与阴阳极板相匹配的矩形方框,有效的阻止相邻极板间的电流接触。
调节装置由连接棒和压缩装置组成,压缩装置将阴阳极板两端的连接端子固定连接在带有滑轨的连接棒上,方便调节两极板之间的距离。
上水槽接有循环管道和排放管道,有利于提高电解的利用率;下水槽接有循环管道和进水管道,方便抽水,循环利用率高。
在进水管道上装有计量泵,将废水提升到电解槽内并控制水量。
在循环管道上装有循环泵,保证水槽内的废水与电极充分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的电解反应器设备及操作比较简单,占地面积小;电化学过程一般在常温常压下就可进行,能量效率高;以氯化钠作为电解质,运行费用较低;设备耐腐蚀性能强,电极板为半永久性,经久耐用;电解过程中无化学污泥产生,不发生化学污泥的处理费用,劳动强度低;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将被降解为二氧化碳、水和简单有机物,氧化效率高,没有或很少产生二次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电解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水槽;2、阴极板;3、连接棒;4、阳极板;5、下水槽;6、绝缘橡胶;7、计量泵;8、循环泵;9、排水管道;10、进水管道;11、压缩装置;12、连接端子;13、框架;14、循环管道;15、滑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进行具体描述,如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电解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阴极板(2)和阳极板(4)相互间隔的插入框架(13)的中部,并且固定在框架中部的滑轨(15)上,使得框架的上部形成上水槽(1),下部形成下水槽(5)。阴阳极板设计成网状,相邻的阴阳极板之间夹有绝缘橡胶(6),绝缘橡胶的形状为与阴阳极板匹配的矩形方框。阴阳极板两端的连接端子(12)通过压缩装置(11)固定连接在带有滑轨的连接棒(3)上。上水槽接有循环管道(14)和排放管道(9),下水槽接有循环管道和进水管道(10)。进水管道上装有计量泵(7),循环管道上装有循环泵(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斯凯特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斯凯特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035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