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显示器的触控面板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04172.X | 申请日: | 2010-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378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发明(设计)人: | 高吴栋;许治平;邱启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毅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 | 分类号: | G02F1/133;G06F3/044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张瑾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中市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器 面板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触控面板结构,特别是指一种显示器的触控面板结构。
背景技术
现今科技蓬勃发展,信息商品的种类推陈出新,满足了大众不同的需求。早期显示器多半为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显示器,由于其体积庞大与耗电量大,而且所产生的辐射线对于长时间使用显示器的使用者而言,有危害身体的疑虑。因此,现今市面上的显示器渐渐将由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取代了旧有的CRT显示器。液晶显示器具有轻薄短小、低辐射与耗电量低等优点,也正因此而成为目前市场主流。再者,伴随着近年来由于面板生产科技的快速跃进,已使触控面板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因此触控面板结构目前已经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一般的电子产品上,在这些电子产品上,触控面板被配置于电器的显示屏幕上使用,以便让使用者可进行交互式输入操作,而大幅改善人与机器之间沟通接口的亲善性,并提升输入操作效率。
从技术原理来区别触控面板,其可分为电阻技术触控面板、电容技术触控面板、红外线技术触控面板、表面声波技术触控面板、电磁技术触控面板与光学技术触控面板等。其中电阻式触控面板的定位准确,但其价格颇高,且易因刮伤而损坏。红外线技术触控面板的价格低廉,但其外框易碎,容易产生光干扰,在曲面情况下易失真;而表面声波触控面板解决了以往触控式屏幕的各种缺陷,清晰抗暴,适于各种场合,缺点是面板表面的水滴、尘土会使触控面板变得反应迟钝,甚至不能工作。
而近年来,智能型手机贴心的触控接口,使智能型手机有机会赢得更多人的青睐。而多点触控功能的出现,如iPhone、HTC等智能型手机,更引起了使用接口的新革命,从而大幅改善人与机器间沟通接口的亲善性,并提升输入操作效率,让用户能以直觉的方式使用该多点触控面板的电子产品。
现有技术的触控型液晶显示器的结构,请参阅图1、图2,其包含有一显示板20与一触控面板10,其中触控面板10具有一透明基板11,透明基板11上方设有一透明导电层12,而透明导电层12上方设有一电极图案层13,该电极图案层13由围绕成矩形的两相对X侧电极131与两相对Y侧电极132形成于该透明导电层12的周缘部分,再者,电极图案层13上方表面覆设有一绝缘保护用的硬化层14,其中透明基板11选自透明玻璃或透明塑料,而透明导电层12选自氧化铟锡膜(Indium Tin Oxide;ITO)或氧化锑锡膜(Antimony doped Tin Oxide;ATO),用以补偿该透明导电层12上一电场的曲线分布,而硬化层14则选自二氧化硅(SiO2)等。而该触控面板10直接设置于显示板20的上方,当使用者通过手指或导体触碰触控面板10时,即可通过手指或导体触碰触控面板10的位置所形成的不均匀电场,从而得知正确的手指或导体触碰触控面板10的位置,进而通过电路与作业软件使显示板20显示对应的工作。
上述电容式触控板技术在运作架构上,系统会在ITO层产生一个均匀电场,当手指接触面板会出现电容充电效应,面板上的透明电极与手指间形成电容耦合,进而产生电容变化,控制器只要测量四个角落的电流强度,就可根据电流大小计算接触位置。表面电容式技术虽然容易,但需进行校准工作,也得克服难以处理的电磁干扰(EMI)及噪讯问题。就环境因素而言,EMI是常见的设计难点,在讯号复杂的手机中,显得更为困难;气候变化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不同的温度、湿度或下雨状况,都会影响触控感测的正确性。
而上述电容式触控面板10在结构上最外层为一薄薄的二氧化硅硬化层14,硬度达到7H,第二层为透明导电层12,而最下层的透明基板11的功能是为了遮蔽电磁波,以维持能在良好无干扰的环境下工作。但实际上,其硬化层14需经半导体的镀膜工艺才能完成,且其均匀度要求高,因此制备不易、成本高,再者其容易因厚度不足,而使触控面板10的透明导电层12与电极图案层13受到外在环境的温度、湿度或电磁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其感测的正确性,造成电流大小的输出有误,从而产生计算接触位置不准确的问题,无法满足实际使用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毅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毅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0417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关于多层视频译码中的层间预测类型的处理位流限制
- 下一篇:一种滑阀真空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