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T恤衫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04730.2 | 申请日: | 2010-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882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06 |
发明(设计)人: | 徐建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建萍 |
主分类号: | A41D1/04 | 分类号: | A41D1/04;A41D27/00;A41D27/18 |
代理公司: | 杭州金源通汇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6 | 代理人: | 唐迅 |
地址: | 314500 浙江省嘉***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恤衫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针织服装,特别是一种T恤衫。
背景技术
T恤衫已经是大众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服装,特别是在夏季,这种服装已经慢慢的占领了大部分的休闲服装领域。T恤衫的衣领一般为一片整体的针织材料构成的,通过人为褶皱,使得衣领自然下翻。由于采用针织材料,其衣领的挺括程度不高,且经过洗涤后,褶皱自然褪去,使得衣领的形状无法保持初始的设计状态。而整体性的衣领由于才有的面料较大,也使得卷边发生的概率大大的提高。另一方面,T恤衫面料柔软和透气度等特点不可兼得,经过多次穿洗后容易变型。也有的生产方法能经过一些特殊的处理能使其经过多次穿洗后仍能保持较好的衣型,但是这种T恤衫生产成本较高,售价也较高,同时也有可能是牺牲了穿着的舒适度而换取衣服较为“硬”而得到的结果。还有在一些服装面料的针织过程中由于纺丝的结构缺陷,造成针孔歪斜,直接影响到成衣的外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始终保持衣领形状,不宜产生卷边的T恤衫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T恤衫,它主要由衣领和衣身组成,所述的衣领和衣身皆为针织面料构成,衣身前部半开襟,在衣身的上部连接衣领,在开襟处设有纽扣,其特征是所述的衣身通过领衬与衣领连接,衣领由其与领衬的连接处外翻。所述的衣领由针织面料构成,领衬与衣身齐襟,而衣领则略短于领衬,所述的开襟的最上面的纽扣设置在领衬上。
为了达到良好的穿着体验,针织面料由双面面料组成,双面面料是由20/22DF桑蚕丝加捻作为底线形成面料内层,345dtex/68F的聚酰胺加弹丝作为面线形成面料外层纺织组成的。其中面料外层345dtex/68F的聚酰胺加弹丝是通过两股34根纤维的聚酰胺加弹丝分别左旋和右旋加捻后形成网络结构构成的,所述的面料内层的20/22F的桑蚕丝是由两股2根纤维的桑蚕丝分别左旋和右旋加捻后形成网络结构构成的。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T恤衫,创新的使用了领衬,使得衣领通过领衬的承托,能始终保持其设计的形状,多次穿洗不易变形,另一方面针织面料使用了桑蚕丝和聚酰胺加弹丝为原料制成的双面面料,其中桑蚕丝为纯天然绿色保健物品,是一种蛋白质纤维属多孔性物质使得面料以及由该面料制成的成衣具有透气性好,吸湿性佳的优点;聚酰胺加弹丝还具有质地轻盈,纤细华润,富有弹性,色泽光润,用这种材料制成的面料以及成衣具有吸湿性好,耐磨性强等特点。而由这两种材料组成的双面面料将两种材料的特点有机结合,使得织物及成衣光泽柔和明亮,手感爽滑柔软,具有不易变型褪色等特点。而且,在聚酰胺加弹丝制作成面料之前,对其进行了特殊的加弹网络化处理,使其形成网络状结构使得其在编制时不会出现针眼不齐歪斜等缺点,保证了织物表面的平整美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衣领与衣身结合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T恤衫针织面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描述的T恤衫,它主要由衣领1和衣身2组成,所述的衣领1和衣身2皆为针织面料构成,衣身2前部半开襟,在衣身2的上部连接衣领1,在开襟处设有纽扣3,衣身2通过领衬4与衣领1连接,衣领1由其与领衬4的连接处外翻。所述的衣领1由针织面料构成,领衬4与衣身2齐襟,而衣领1则略短于领衬4,所述的开襟的最上面的纽扣3设置在领衬4上。
为了达到良好的穿着体验,针织面料由双面面料组成,双面面料是由20/22DF桑蚕丝5加捻作为底线形成面料内层,345dtex/68F的聚酰胺加弹丝6作为面线形成面料外层纺织组成的。其中面料外层345dtex/68F的聚酰胺加弹丝6是通过两股34根纤维的聚酰胺加弹丝6分别左旋和右旋加捻后形成网络结构构成的,所述的面料内层的20/22F的桑蚕丝5是由两股2根纤维的桑蚕丝5分别左旋和右旋加捻后形成网络结构构成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建萍,未经徐建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047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